1 / 5
文档名称:

以人为本论文-“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论阐释.doc

格式:doc   大小:25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以人为本论文-“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论阐释.doc

上传人:镜花流水 2019/6/5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以人为本论文-“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论阐释.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以人为本论文-“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论阐释摘要:“人”是研究“以人为本”的逻辑起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人是现实的具体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这为我们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人”提供了钥匙;实践的动因——人的需要和利益是科学分析“以人为本”的“本”的关键;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自我的实践关系为正确实现“以人为本”指明了路径。关键词:以人为本;实践;需要;利益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实践本质的观点是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人”的钥匙“人”是研究“以人为本”的逻辑起点,而人的问题离不开人的本质。以往的哲学家们指出人是感性的自然存在物或是理性的存在物,却不能以合理的形式把人的各种属性统一起来,往往把人理解为一种抽象的存在。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人,才使人的本质得以科学地说明。马克思认为,人是从事自由自觉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意义上的人。以往人本主义的错误并非在于从人出发,而在于作为这一出发点的是“一般人”,是抽象的“类”,而不是具体的、现实的,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从事实践活动的人,进而把人的属性当作人的本质,造成了人的感性与人的理性、人的自然性生命活动与人的意识性社会活动、人的个体活动与人的群体活动的对立思维等。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喷尔巴哈把感性对象物的感性理解为一种感性直观的活动,而不是看作人类实践的感性活动。马克思不仅把人看作是“感性的对象”,而且进一步认为人进行的是“感性的活动”,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揭示人的本质,在人本主义只看到人的自然的、抽象的、共同的地方,看到了人在实践活动基础上产生的现实本质,指出,“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人是生活在不同社会关系中的历史的、具体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由此得出,实践是人的实践,实践的主体是人;人是实践的人,实践是人的本质和人特有的存在方式。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都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并发展的现实属性。只有从人的实践本质去理解这些属性,才能使人的各种属性以合理的形式存在。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这里的“人”是“实践活动中的人”,是“现实的具体的人”,即具有实践本质的人。具有实践本质的人又是类、群体与个体的统一。作为一个整体并区别于自然物的人是以类的实践形式存在的,包括当代人和后代人。后代人虽然不在场,但他们与当代人共同拥有进行实践活动的自然资源条件和自然环境基础,把其放在“以人为本”的“人”的视域中也是合法的、合理的。作为人类内部、人与人之间具有社会关系的人是以群体或以个体实践的形式存在的,包括不同的利益群体和每一个个人。在当今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过程中,“人”最根本的是现实的、具体的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所有劳动者、建设者。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活动的动因是科学分析“以人为本”的“本”的关键既然“以人为本”是以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为本,那么,我们必须回答以人的什么为本?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中,人的实践本质与人的需要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人的实践活动归根结底是由人的需要引起和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