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本质及其关系11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本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本质是指保护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各因素,是一个有机的总体,它们按照一定数量和结构组合起来,并且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是为了达到经济不仅持续增长而且能够高质量、健康的发展,最终目的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将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控制在生态环境能够自我修复的能力范围内[1]。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没有得到破坏,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都有所提高,人民满意度增加。 2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遭受了一定的破坏,但是这种破坏的范围是生态环境能够自我修复承受的,而且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也是提高的;此两种都为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是协调的。 12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人类的任何经济活动都必须依赖大自然提供的劳动资料,如土地、林木、矿产等。保护好生态环境就能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高质量、大量的劳动资料[2]。相反,如果生态环境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影响发展稳定和速度。因此,最基本的生态环境保护不仅能够保障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还能促进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同时,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能否良性循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经济的发展无疑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尤其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生产模式更是对环境造成了非常大的破坏,导致了水土流失、荒漠化严重、水资源和大气的污染等。然而快速发展的经济条件又可以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供资金支持,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2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1资源的过度消耗,导致环境的破坏。中国的人口数量居世界第一,而人均自然资源数却非常有限,不均等的人口数量和自然资源导致了在经济发展中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生态环境的过度破坏,影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是造成生态环境和经济不能协调统一发展的主要原因[3]。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又反作用于经济的发展,制约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22经济的转型期,环境污染仍不可避免。经济发展的起点较低、经济增长方式、技术和管理水平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比较落后,经济的增长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依赖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索取,高能耗、低产出的发展模式导致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存续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在经济的转型期仍将对环境造成污染,经济的结构转型需要时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23资金投入不足,环保意识不足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的修复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的投入,目前由于生态环境破坏的速度远大于环境保护的速度,再加上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不够,环保机制不健全,环境破坏的处罚力度不足,这都制约了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存在市场秩序混乱、交易费用太高、产权市场缺失、行政干预过多等问题,难以真正有效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环保激励机制。同时,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比较淡薄[4]。 3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发展生态经济是今后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的必经之路,要吸取国外发展经济先污染后治理造成的后果的深刻教训,我国的国情也不允许投入太多的资金去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同时,经济发展一旦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就可能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从而导致环境保护失去经济的支撑,更加不利于环境的治理。因此,可以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