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2
文档名称:

环境优美乡镇规划总论.doc

格式:doc   大小:184KB   页数:3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环境优美乡镇规划总论.doc

上传人:mkjafow 2019/6/9 文件大小:18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环境优美乡镇规划总论.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地处吉林、内蒙两省交接处。全镇幅员面积1080平方公里,总人口31000人。2005年被吉林省确定为发展改革“十强镇”。作为西部重点镇,域内有保存完好的亚洲最大的蒙古黄榆林和风力发电厂,与向海国家自然保护区一起形成一道独特的旅游观光线。为把兴隆山镇建设成为一流的经济、社会、环境强镇,镇政府按照通榆县总体规划,立足镇情、着眼未来,科学地预测了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宏观趋势,制定了《兴隆山镇2009—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兴隆山镇2009—2020年总体规划》、《兴隆山镇2009—202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兴隆山镇2005—2020年环境保护规划》。这四个规划的制定,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战略目标。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集中精力规划、整治、建设城区内的生态环境,综合的对全镇发展优势进行科学分析,认为生态对全镇的发展起着头等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提升全镇的生态品位,把兴隆山镇打造成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强镇。兴隆山镇政府决定对兴隆山发展规模和发展方向进行进一步规划。按照我国环境保护“三同步三统一”的方针,根据《吉林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白城市生态市建设规划》、《通榆县生态示范区总体规划》、《通榆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纲要》、《兴隆山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纲要》和《兴隆山镇环境保护规划》,通榆县人民政府、通榆县环保局、兴隆山镇政府等单位对兴隆山镇所辖范围的环境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特编制修订《通榆县兴隆山镇生态镇建设规划》。(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年;(6)〈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修订);(7)国务院《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年11月;(8)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2]82号文件《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建设部关于印发“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试行)”的通知》2002年5月;(9)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2]101号文件《关于深入开展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活动的通知》2002年7月;(10)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编《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技术指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北京2002年12月;(11)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林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2001年9月;(12)《通榆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纲要》;(13)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通榆县兴隆山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14)《兴隆山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纲要》和《兴隆山镇环境保护规划》。(1)《全国生态镇考核标准(试行)》;(2)《吉林省地表水功能区划》2005年11月;(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4)《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5)《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2008);(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8)《畜禽养殖污染排放标准》,坚持“三同步三统一”的环境保护方针,为创造兴隆山镇良好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使生态工程与环境工程相结合、环境管理与环境建设相结合、集中控制与分散处理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努力改善城镇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城镇健康发展;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努力解决城镇建设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1)“三同步三统一”原则城乡建设、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持续协调的发展。这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也是环境规划编制的重要原则。(2)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针对兴隆山镇的环境特征、功能定位及资源配置,实事求是地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科学确立产业结构和发展规模。(3)防治与保护并重、保护与建设并举原则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4)重点突出,统筹兼顾原则以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境建设为重点,兼顾城区周边农业污染和农村居民生活污染防治;既要满足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