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改变睡眠卫生习惯来获得良好睡眠目前人们越来越关注严重危害中国国民身心健康的睡眠障碍问题。健康的睡眠包括3个方面,正常的睡眠时间、足够的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质量的主观标准,一是生理感觉,指第二天是否有头晕、头痛、四肢乏力等感觉;二是心理感觉,指第二天是否有烦躁、焦虑等情绪出现;三是生活、工作感觉,指第二天的生活质量、工作效率是否受到影响。影响睡眠并引发睡眠障碍的因素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因此,治疗和预防睡眠障碍单纯依靠药物已经不解决问题。如果失眠影响了日常工作,患者可以适当的借助于那些副作用小、成瘾性小的安眠药物。但重要的是患者首先要养成规律健康的睡眠卫生习惯。(1)生活要有规律,减少夜生活,限制上床时间,躺在床上20~30分钟不能入睡就应起床,在昏暗的灯光下看一些乏味的书报,待有倦意时再上床;无论多迟上床,早晨必须按时起床,提高睡眠率。(2)床只用于睡眠,不要在床上工作和思考问题,晚上按时上床(3)睡前避免从事体育娱乐活动,避免兴奋性的情感活动,睡前不看紧张的电视,不饮浓茶咖啡,不吸烟,并避免生理性干扰夜眠的因素,如饥饿、过饱和性兴奋得不到解决等。(4)讲究心理卫生,开朗乐观,心胸豁达,知足常乐,适当保留“童心”,交替使用人体的各个部位,培养一项松弛的业余爱好,是消除失眠和疲劳的一个良方。(5)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是防治失眠的重要方法,持之以恒的在早晨、下午和傍晚进行中等程度的体育锻炼,许多失眠患者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逐步增加运动量,经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和运动训练3个月后,原有的失眠、疲劳以及伴有的多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均有明显改善。(6)克服干扰白天警醒和夜间睡眠质量的日间活动,如白天打盹,花太多的时间呆在床上而没有睡觉。(7)调节卧室的光线和温度,冬季12~13℃、夏季22~23℃。减少噪音,去除各种可能引起不安全感的因素。(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沈扬张燕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