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国学学习的七大原则和七大方法.doc

格式:doc   大小:25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国学学习的七大原则和七大方法.doc

上传人:一花一叶 2019/6/12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国学学习的七大原则和七大方法.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螃国学学****的七大原则和七大方法螀中国国学博大精深,经史子集浩如烟海,特别是自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将文言文改成白话文,将汉字数次简化,破四旧等活动,造成了中国现在与传统的割裂,于是中国传统文化更是无法得其门而入,对于不少爱好者来说,也只能是望洋兴叹,不知从何下手,入其门后何能择其径而行。蝿从传统上儒家也提出了学****的方法和路径,《中庸》里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成为了现在中山大学的校训。《大学》里提出基本学****的人生路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莇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九州书院提出了基于传统,立足当下的国学学****七大原则和七大方法。袃七大原则:膁破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首先博览群书,思维才不会有所局限,有所偏废,行为才不致于走极端,纵观人类历史,对于个人本身以外的世界的无知造成了个人自身的行为悲剧,儒家强调君子不器,一个不能博学通达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君子的,只了解一个方面的人就算最精通也不过是盲人摸象,必定具有思想上的局限性,因为可以认为一个人的发展瓶颈就是智慧的瓶颈,而智慧就是知识的融会贯通。行万里路,则是在破万卷书的基础上,通过行从而达到对于知识的拓展和检验,实现螺旋式的上升,对于眼界和思维的拓展,正所谓见识,必先见而后识,近代大儒王凯运也曾提出成大功者必登群山大川以恢宏气概,访四方百姓以充实胸臆。读万卷书和万里路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读书不过是死读书,书呆子,只行路不过是贩夫走卒而已。芇以悟见道。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技能、工具和方法,更多是思维、修养和境界,是“道”,道是需要悟的,有些甚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悟性的提高除了需要通过学****以外,还跟家庭、背景、年龄、生活经历、身份以及所处环境相关,知识可以传授,而智慧更多是需要悟的,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知识的深度、广度和长度对于能悟出多少智慧是高度相关的。“悟”需要心静,需要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实践,举一反三。膆体验。这个体验是指亲身经历,置身处地体会,而是指借助环境的引导,由外向内的引导内心的改变,直指人心。通过国学名胜的风物揽赏获得与文化和心灵的共鸣,借助亲身经历达到最知识的透彻理解,如要想理解佛学文化,一定要去寺庙亲自体验和修行,方能得其精髓。羃以艺养心。通过艺,如品茶,琴棋书画,六艺等养,内外兼修,形神兼修,达到对于道的真谛的把握,实现思维的通达,智慧提升和人生的逍遥。正如孔子所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薂与高人共语。什么样的人称之为高人?在某些方面有作为,有成就,有境界之人。拜于名师之下,与英雄为伍,与方外论道是学****的另外一条路径。通过与高人的接触、交流及沟通,获得智慧的启迪,开启悟性,往往能实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对于学****来说,老师是高人,成功企业家是高人,高僧大德及方外人士也是高人。罿明辨。明辨既是中庸的原则,也是做人处世求学之法门。只有秉承着明辨的原则,才不会走极端,误入歧途,做人明辨,能从和谐众人,兼容并包。处事明辨,才能通达事理,德服众人,求学明辨,才能博学于理,融会贯通。羅立足原典。国学典籍众多,各人各有所解读,一家之言,皆可兼收并蓄,但核心的要点在于对原典的把握和理解。肂国学学****的七大方法羃读:中国古代非常强调读书而不是看书,中国传统文化学****的法宝,全在于开口诵读,通过诵读开心窍,实现天人合一,通过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