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我们的家园—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doc

格式:doc   大小:30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我们的家园—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doc

上传人:一花一叶 2019/6/12 文件大小:3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我们的家园—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肂我们的家园—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聿蕿一、概述薅成武县地处鲁西南平原,位于菏泽市东南部,北与巨野县、西与定陶县接壤,西南与曹县、东南与单县毗邻,东连济宁市的金乡县。县肃域地理座标为东经115º44ˊ,北纬34º49ˊ至35º10ˊ,。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西周封郜,秦时置县。现辖10镇2乡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共1317个自然村,总人口63万人。蒁境内属黄泛冲击平原,地表为沙壤、轻壤、中壤、重壤四种土壤类型。属温带大陆型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际变化较大。河流密布,有东鱼河、万福河两大水系,流域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6条。羈新石器时代,先民在这里渔猎耕种,境内有比较发达的农业、渔业和手工业。夏代中期,牛马已用于交通和生产。春秋战国时盛产五谷,属中原地区商贸中心。经济文化的繁荣历经汉、唐而延至北宋。金元时,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北迁,黄河经常泛滥成灾,经济文化发展受到严重制纸。明初,随着从山西向境内大量移民、运河的通航和引种棉花的成功,手工机织业迅速发展,经济复苏。明末至清代、民国,水患不断,战乱纷起,多灾荒之年,成武人民在逆境中不畏艰难,创造了成武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芅成武民风淳朴敦厚,英才辈出。历代人们崇文尚武、尊老敬贤、诚信友爱、吃苦耐劳,书写了辉煌的历史篇章。以伯乐为代表,苟变、祝维岳、庞籍、马默、苗好谦、韩克忠、郭玺、王济、张录、祝喻、刘淮、姚体备、周鸣峦、姚舒密、周自齐、宋还吾等代代英杰,足迹遍布神州各地,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使这片厚重的土地更具神采。膄为了这方热土的繁荣和发展,历代仁人志士尽力竭智,鞠躬尽粹。他们的丰功伟绩永彪成武史册,为历代成武人所敬仰和传颂。薀二、成武历史的源头莇远古时期,成武地处孟潴泽、菏泽与大野泽之间的平坦宽阔地带,境内属温带大陆型季风性半湿润气候,春季风多雨少、云淡风轻,冬季气温低、雨雪稀少。适宜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利于动植物的繁殖和生长,境内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古人类在此采集籽实、捕鱼狩猎,繁衍生息。如采食“柳芽”、“榆叶”、“榆钱”、“槐花”等遗俗延续至今。他们以亲缘关系结成原始聚菏,傍水择高地而居,随地势沿西南东北方向分布,形成城区和田塔周围两大群落。为躲避水灾,他们筑土加高聚居地,渐而成台(堌堆)。成武现仍有30余处堌堆士遗址,如文亭山、大台、小台、斗鸡台、吕台、田堌堆、高左堌、刘堌堆、晏堌堆、凤岭、记河寺堌堆、盆罐窑堌堆等。肅因特殊的自然和地理环境,先民及早定居,不随季节变化而长途迁徒。他们注重观察和把握动植物生长规律、制造和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选择”和“储藏”食物,较早地由以采集、渔猎为主的生产方式转向以种植、养殖为主的生产方式,进入农业文明。羂“九州既道,雷夏既泽,雍沮会同,桑土既蚕,於是民得下丘居土”。大禹治水成功后,洪水不再是人类生命的重大威胁,先民逐步由台上移居台下,进行农作和养殖。随着农作和养殖技术的不断改进,生活资料逐渐有了剩余,民族聚落间开始进行频繁的贸易活动,社会产生贫富分化,渐而形成阶段对立,进入阶级社会。袂附:成武历史的源头螇——成武众多土堌堆的来历及变迁螆成武县境内四十年前有二、三十个大小不等的土堌堆,现在基本完整的还有三个。这些土堌堆开头虽不十分规则,但大体上都呈现圆台状,高度在2~8米之间,台上面积一般在1000~6000平方米之间。其名称除“堌堆”外,还有“山”、“台”、“岗”、“丘”、“峰”等。关于这些土堌堆的来历及变迁情况,过去只是民间有些传说,如:文亭山是很早以前某天的五更自己长出来的,因为被一个早起拾粪的人惊了,所以没能长成大山;还有的说,这些堌堆是古代特筑的眯将台或烽火台等等。这些传说,或属神话,或属猜想,当然都不能科学地解释堌堆起源的问题。本人自发现城湖汉代陶管井群和其他文物以来,对堌堆进行了一番考察和研究,并根据堌堆出土物和有关文献的零星记载,形成了关于堌堆来历及变迁情况的初步看法。羃堌堆起源于新石器时期原始先民为避洪水而筑的住台。到目前为止,其历史变迁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肀1、新石器时期原始先民居住阶段芆成武县地处鲁西南黄河冲积平原。新石器时期,成武所属的中原一带“洪水茫茫”(《诗·商颂·长发》),“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孟子·滕文公上》),“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史记·夏本纪》),“水浩洋而不息”(《淮南子·览冥训》)。在这种情况下,生活在这一带的原始先民不得不筑台而居。原始先民为避洪水而筑的住台,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个个土堌堆的起源。也就是说,这些堌堆不是自然高地,而是人工筑成;不是原始先民择自然高地而居,而是人工筑台而居。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一开始修筑的土台子远没有现在这么高,今天所看到的土堌堆是在第一次修筑后漫长的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