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膇张爱玲的祖母李菊耦——读《涧于日记》琐话芃萍庵膂  人们耳熟能详的诸葛亮名言“澹泊明志,宁静致远”,被时下的书法家们写成横卷,挂贴在各类办公室或厅堂,更有刻为闲章作装帧或座右。殊不知这句名言源出于《淮南子·主术训》,其原文是“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用这话来训诫儿辈,见其《诫子书》。这一脉传,我是从《涧于日记》中获知的,而关于张爱玲的祖母李菊耦,也正是从《涧于日记》里了解到的,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羈    《涧于日记》的撰者张佩纶即张爱玲的祖父,字幼樵,号绳庵,河北丰润人,清同治十年进士。至光绪初即以直言敢谏立朝,与陈宝琛(号弢庵)、宝廷(号竹坡)、邓承修(字铁香)号为“四谏”,遂成“清流党”之中坚,名满京师,见《清史稿》本传及《碑传集补》卷五。自张爱玲逝后,纪念文章及专书甚多,涉及身世多谈到其祖父,很少见语及其祖母,即有亦不详,往往一笔带过,仅提到其为清末名臣李鸿章之幼女云。这里,我先引一则《越缦堂日记》,这是未见他处用过的材料:薈    戊子十一月七日,合肥使幼女嫁张佩纶。张年四十,已三娶;幼女年二十,敏而能诗,合肥爱之。张入合肥署用二品顶带,合肥行数万金请于奕 (xuān),谋以道员简放。慈禧恶其闽江之败,未得行……羅    “戊子”指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闽江之败”指中法战争中福建闽江海战,满清海军败绩,张佩纶由此革职遭遣。而奕则指道光皇帝第七子而当朝光绪帝之生父,时封醇亲王,其为人谦谨,《清史稿》有传。李越缦之《记》虽嫌简略,但相比于《清稗类钞》一类野史来要实诚可靠,更不用说曾孟朴之《孽海花》小说,与历史相隔(“隔”字用王国维语),几全如时下的“戏说”或新编旧题材的文艺影视作品一流,读者万不可上当受骗。这只需对勘一下《涧于日记》就会明白。羁    闽江之败,张佩纶被遣戍口外,释还后入李鸿章幕,在当时的天津府邸,时光绪十四年的年末。据他的《日记》,被遣戍口外的次年,即光绪十二年的三月初九,接到家书,他的妻子边氏夫人已于头一天病故,可谓屋漏偏遭连夜雨。他处境之恶、心境之痛是可以想见的;而李鸿章能在这样的关键处收留他,也是难以想象的。于张佩纶说,怎样感恩戴德都不为过。故他的《涧于日记》,凡提及李鸿章,均称“合肥师”,以地望而加之以“天地君亲师”的“师”,那是最崇仰的尊称了。与今日时下到处皆称某老师固非可同日语也。至于张佩纶是如何得到李鸿章爱女李菊耦的芳心,并获李鸿章及夫人赵氏垂爱……《日记》中未见丝毫记载,而“菊耦”的名讳在《日记》中最早出现的时间是光绪十五年己丑(公元1889年)正月初五日。这天,恰是李鸿章66岁生日,为避客“效阮傅茶隐,与赵夫人及余、菊耦清谈”。容我借此插一句闲话,即旧时代,凡世家名人(暴发户贪官污吏除外)都不轻易赞扬生日寿诞,称之为“躲生”,可免去送礼宴请等俗套。以愚见,生日是“父忧母难日”(应是唐太宗说过,见《贞观政要》),怎么能大吃大喝以示庆祝呢!起码在有唐一代是没人敢于大操大办生日寿宴之类的。最雅的生日纪念,莫过于以诗、以文、以书画,古代文籍中不乏例证。李鸿章的生日避客,只和夫人、女儿及张佩纶品茗清谈,何等闲雅高致而有逸趣……好了,再回到《涧于日记》。这之后的十二日略记有“与菊耦略话家事……”二十五日则“与菊耦作贺仪,师(指李鸿章)赏《紫缰诗》”。五月端午节那天记曰“自甲申后,余从未能从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