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9
文档名称:

《不成熟不要紧》.doc

格式:doc   页数:5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不成熟不要紧》.doc

上传人:wiztre 2014/1/1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不成熟不要紧》.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不成熟不要紧--一个高级白领的职场亲历》
世界上没有一步登天得捷径,也没有点石成金得法术,唯有靠尝试和积累。不断地尝试失败,于是你积累了经验;不断地尝试成功,于是你积累了信心。人生,就是一个过程,积累、迸发,再积累、再迸发,最终实现完美的自我。读懂了别人的经验,也就缩短了你积累的过程,使你迸发的更快、更精彩!
本书目录:
初入职场1997年的冬天是我一生中最闲适的一个冬天,但这份闲适让我用了五年的代价来偿还。作为国家高校并轨后的第一届毕业生,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许多同学早早就开始找工作,整天跑各种人才交流会……
第二章人际关系篇企业是一个利益单位,这里发生的所有的事情,归结到最后都是一种利益的搏弈。企业要根据利益来进行取舍。所以要想在企业里面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就要仔细检点自己的言行,尽量不要与别人发生矛盾…
第三章心态篇说到个人素质对职场成功的影响,我的个人体会有一句话:“心态大于技巧****惯大于知识。”在一个现代企业里面,职业人能力固然非常重要,但从根本上来说,决定一个人发展的却还是一些非能力层面的东西……
第四章****惯篇由于工作不熟悉,能力还没有培养到位,新人对责任还是有点畏惧的,他们希望企业能给予一个宽松的环境,希望能从上司那里得到对每一项工作的明确指示,希望上司复查每一项工作,如果工作出现纰漏
第五章技巧篇旧中国对帮派大哥有一个要求叫做“笔舌两兼,武勇当先”,今天我站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上,还深深地赞同这两句话。即使对一个现代企业的管理人员来说,我觉得这个标准也同样是有意义的……
第六章咖啡时间经过了长期的铁饭碗与终身制之后,中国人迸发出了惊人的跳槽欲望,跳槽已经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的流行词。记得我告诉青岛开发区一位领导我跳槽了时,他幽默地说,现在的人脚底都象踩了风火轮一样…
第七章尾声网上看到一个小故事,说作者有一天在车站等一个老乡,因为塞车,老乡迟到了半个小时,作者和他开玩笑,说他浪费了自己“宝贵的半个小时”。“杜邦公司的总经理格劳福特,每天研究蜂鸟半小时……

1998年,刚从同济大学毕业,世事懵懂,却满怀凌云壮志的我,离开了上海,来到了著名的海滨城市—青岛,在一家知名家电企业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去上海西站的路上,仔细咀嚼着四年的酸甜苦辣,望着窗外欲雨不雨灰蒙蒙的天空,我暗暗发誓,要在这家企业好好奋斗,成就自己的人生,决不再回上海这个伤心地。
但现实很快就给了我重重一击,仅仅两个月的时间,我就离开了那家名声在外的家电企业,转而就职于当时青岛家居行业的航母,并于一年后被扫地出门,不得不重新求职,就职于世界最大的集装箱制造商在青岛设立的一家公司。2001年,自视甚高的我,又一次被现实粉碎了粉色的梦想,带着一颗郁郁的心,离开青岛,重新回到上海,以比在青岛还低的薪水加盟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一切似乎回到了起点。我放弃了所有的幻想,决心在这个平台上实现自己的梦想。我的付出与努力,得到了尊重也得到了回报,一年后我的能力得到了企业上下的认可,企业决定给我一个更大的发展平台,帮我创立了一家企业管理咨询公司,我终于走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金色航程。
回顾五年多的经历,有波峰也有波谷,有成功的喜悦,也有被人弃之如敝履的尴尬,总会生出无尽的感慨。由于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我看到一代代的大学生依然在重复自己的故事,有时真想跟他们谈谈。但有时转念一想,人生不就是个过程么?对刚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有些事情经历一下,也许成熟的步伐会快一些吧。正是由于存在这样的念头,这本书诞生的日子也就往后托了好久。
前几天回大学办事情,碰见了一个老师。想起毕业时,他谆谆告诫说,社会复杂,毕业生太简单,太理想化,毕业后首先要选择融入社会,之后才能谈有所成就。当时听这话虽然也知道是真玉良言,但内心深处多少有点不以为然,想,有那么严重么,那么多人不都活得好好的么,我迟早也会****惯这种生活的。现在回想起来,真为自己的浅薄感到羞愧,几年的风风雨雨象一个个耳光打在我的脸上。如果人生能够重来,我真想对他们说一声,老师,我错了,我想按您说的做。
岁月流逝,却也没有可供我后悔的余地了,我能做的也就是将我与我的同龄人的经验与教训整理出来,希望让后来的人能少走弯路。但会有效果么?我仿佛看到了几年前在那棵夹竹桃树下以一种貌似谦恭的态度在听老师教导的自己。
第一章初入职场
选择远比付出来得合算
1997年的冬天是我一生中最闲适的一个冬天,但这份闲适让我用了五年的代价来偿还。作为国家高校并轨后的第一届毕业生,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许多同学早早得就开始找工作,整天跑各种人才交流会,而我当时连想都没想就打定主意要回山东,所以对找工作的事情一点都不关心。由于同学们大都在四处奔波,课程安排的很少而且学校对我们也不再严加管制,我就整天和几个“志趣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