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ntu谚语中的法文化_民间法的视野.pdf.pdf

格式:pdf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ntu谚语中的法文化_民间法的视野.pdf.pdf

上传人:jiaxidong_01 2015/11/2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ntu谚语中的法文化_民间法的视野.pdf.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011 年第 11 期广西社会科学 NO. 11. 2011
,
总第 197 期 GUANGXI SHEHUI KEXUE Cumulatively NO. 197
[文献编码]doi10. 3969 /j. issn. 1004 - 6917. 2011. 11. 020
谚语中的法文化
———民间法的视野
易军
,
北方民族大学法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
[摘要] 谚语是不成文的知识表达方式,内含着无比丰富的传统文化。传统法律文化在谚语中也有所
表现。通过汉族谚语的分析发现,民间法在谚语中通过口耳相传一直运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它反映了
人们的法理念、认知以及对国家法律的态度。无疑,谚语在法治建设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 谚语法文化民间法传统
[中图分类号] DF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6917 2011 11 - 0082 - 05
, ,
谚语是俗语的一种《广韵》称“俗言也”。作为了传统中国乡民的诉讼观念虽然并非如学者得出
, ,
一种定型的属语它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总结为“厌诉”的结论但乡民发生纠纷时的确存在着不
,
出的、以简炼通俗的短语表示的智慧和经验。大多太愿意或不优先选择官府处理的现象很多纠纷都
, ,
数谚语具有隐喻性的语义一般表征为自足的、精练以非官方途径解决。《周易· 讼卦》就说“讼终
的、带有训导意义的传统表达方式和固定的韵文形凶”、“讼不可妄兴”、“讼不可长”。儒家也极力提倡
, , , ,
式。谚语深嵌于生活与言语交流之中它揭示了生非讼《论语·颜渊》云“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
,
活中的一些事理不仅反映人们的基本观念以及对讼乎”。
,
某些社会问题达成的规律性和普适性的共识更是息诉是由官民双方促成的。官方也强调不能
,
一种对后人指导、激励、鞭策、训示的行为法则。部“讼事成风”而威胁王朝统治秩序要求民众不争、不
, , ,
分汉族谚语内含着传统法文化以及民众朴素的法理讼即使发生纠纷最好是“无讼是求调处息争”。
, ,
念基本反映人们对待法律的某些态度。通过谚语官方不愿看到“讼风”的理由大的方面不外是求稳
, ,
可看出人民心目中“法”的式样。一定程度上可以认定、得清宁的假象小的方面来说是耗资财、败和气
, ,
为谚语法谚就是一种口耳相传的延****已久的民使顺民变成刁民。从民间来看在交通、通信极为落
间规则,其既是民间法之主要载体,又是民间法的重后的古代社会中,偏乡僻壤之地要把纠纷提交官府
, , , ,
要表现形式。谚语数量庞杂种类繁多本文选取使处理既耗时又耗力而且经不起财力、给送以及相

用频率较高的汉族法谚来分析三种主要的民间法邻关系破灭结果的消极影响。成本收效的直觉也让
,
民间解纷机制、民事****惯法及民间刑法。他们知道“官司输赢都不划算”。故谚云“衙头府底
, , ,
一、谚语中的法文化解读赔杯酒赢得猫儿卖了牛”“一场官司一场火任你
,
一民间解纷机制好汉没处躲”。即使官方介入纠纷也不一定中立公
, ,
1.“冻死莫当盗气死莫告状”。息诉基本反映正和合理判决非此即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