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读书笔记.doc

格式:doc   大小:45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读书笔记.doc

上传人:653072647 2019/6/19 文件大小:4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读书笔记.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读书笔记第一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笔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题目:把对象和事件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而且以问句的形式出现,悬而不论,是巧妙的。)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表时间长,频率高)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根本不做别的考虑,专注于此)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说明身陷其中,不能自拔)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具有讽刺意味)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全体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对方的错误观点)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针对自夸地大物博和信国联这两种现象而言,推出他信力是相信和依赖其他事物的思想和心态),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xǐng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xuán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中国人(部分中国人,特指国民党官僚及御用文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针对求神拜佛而言,推出自欺力是自己欺骗自己的思想和心态)。“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作者的观点)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表示内容省略)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表否定),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四类人加省略号)就是中国的脊jǐ梁(指脚踏实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广大民众的利益)。这(指中国的脊梁)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pū后继(不怕牺牲,英勇前进)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写出了当时社会黑暗的程度,间接讴歌了“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表达激愤之情)是诬蔑wūmiè。(照应对方错误的论点,指出对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从古代和现在两方面,作为事实论据来论证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要论中国人(有自信,不自欺的广大中国人),必须不被搽chā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比喻美化、伪装)所诓kuān(骗)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比喻气节操守人格品质)。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的文章是不足为据(不值得当做凭据的)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在当时指中国共产党)。九月二十五日作者为何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目的在于歌颂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强调他们才是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我们民族真正的代表。情感:作者怀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充满着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力。埋头苦干:为改善百姓生活而专注发明工作的人(蔡伦、毕昇、李时珍)拼命硬干:为反抗专制统治和外来侵略的人(郑成功、李自成)为民请命:为人民的疾苦四处奔波的人(包拯、海瑞、杜甫)舍身求法:历尽艰险探索真理的人(玄奘、鉴真、商鞅)虎视眈眈:像老虎那样凶狠地注视着。形容贪婪而恶狠狠地注视。眈dān眈,注视的样子。老谋深算:周密的谋划,深远的计算。形容人精明老练,算计非常周到。老谋,周密成熟的谋划。从论证方式的角度说是驳论文。、2:摆出对方的论据和错误论点,树立靶子。~5:直接反驳对方的论证。~8: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正面立论,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总结全文,得出结论。第二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背景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字豫陕,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1918年用笔名“鲁迅”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且介亭杂文》等。本文出自《且介亭杂文》。2、本文为驳论文,有破有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3、写作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社会上流行起一股认为“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论调。作者写本文,对这种论调予以有力驳斥,热烈赞颂、肯定广大中国人民并没有失掉自信力,认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前途的信心。文章结构一、引论:两年前、不久、现在—失掉自信力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