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隋朝监察制度篇一:唐朝监察制度研究综述唐朝监察制度研究综述一、相关史料及著作⒈相关史料关于唐朝监察制度的史料主要集中在吴兢著《贞观政要》,《唐律疏议》,北宋王溥撰,《唐会要》,《唐六典》,宋祁、欧阳修等编著《旧唐书》,宋范祖禹撰《唐鉴》,北宋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等合撰《新唐书》,《册府元龟》,北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等史书中。⒉[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M].人民出版社,20XX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石俊超,[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M].商务印书馆,20XX [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XX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XX [M].天津人民出版社,20XX [M].书店,20XX [M].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 [M].河北教育出版社,20XX 关文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陈寅恪撰,[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M].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5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彭勃,[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 杜佑撰,[M].中华书局,1988 张晋藩,[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 [M].商务印书馆,1959 二、研究现状⒈袁金魁[1]: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是维护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的重要机制,唐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朝代,监察制度相对成熟和完善。唐朝在继承了前面历朝历代监察制度中的优秀成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监察制度。这些特色主要表现在唐朝完善的御史制度、谏官制度和地方的巡察的监察机制等方面。唐朝的监察制度可以分为中央监察和地方监察机制,在中央有御史制度,下设分工明确的三院机构,还有完备的谏官制度,封驳官制度,三省内部监察制度等,在地方有监御史巡察制度,监察使臣巡察制度,还有巡院监察制度等等,这些制度的完备程度都是前面历朝所不及的,也被后世历朝推崇和沿用。本文分为四大部分来探析唐朝的监察制度:第一部分为监察制度的概述,首先考察了监察制度的含义及演变,通过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隋朝的监察制度来了解唐朝监察制度的渊源,然后简述了唐朝的历史背景,分析了唐朝监察制度的历史地位和政治地位和概况。第二部分详细阐述了唐朝中央的监察制度,分别探讨了御史制度和谏官制度,此外还简要的提及了三省监察制度。主要是介绍御史制度的渊源、组织机构及其职能,谏官制度是从机构的设置、运作以及谏官的选任方面来进行分析,三省监察主要涉及的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内部监察机制。第三部分阐述了唐朝地方监察制度,在介绍了地方监察机构的设置之后,进一步分析了地方监察制度在唐朝前期和后期的运作。第四部分对唐朝的监察制度进行了评价,总结了唐朝监察制度的特点和在唐朝所发挥的作用,最后将我国现行监察体制与唐朝对比,提出了完善我国现行监察体制的几点建议措施。⒉王芳[2]: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在治国理政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监察制度就是其中值得重视而又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监察制度作为古代政治制度中很有特色的部分,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至隋唐已日渐完备。唐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监察制度代表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水平。唐朝监察制度前承秦汉,后启宋明清,开宋代路级监司制度之先河;明代,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清代,实行“科”、“道”合一。纵观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唐朝监察制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唐朝台谏制度完善,御史台作为皇帝的“耳目”,而谏官作为百官的“喉舌”,充分发挥了监察制度的作用。唐朝监察制度作用的真正发挥,为唐前中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发挥了不可抹煞的重要作用。后来,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监察制度越来越具有皇帝耳目的意味,尤其到封建社会后期,废黜宰相,大兴文字狱,言谏之路被堵,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唐朝监察制度的完备成熟,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御史监察系统的完整性;二是言谏系统的成熟性;三是地方监察制度的完备性;四是监察权的独立性和规范性。唐朝监察制度出于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需要,具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是维护封建专制皇权的御用工具,而决不是伸张民权、抑止皇权的民意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