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太平歌词》读书笔记剧透预警再接着我一瞧这书名:太平歌词。哎哟,口气不小。不知这歌词是怎个太平法。于是我从图书馆借了回去,然后一直拖到今天才看……序言就引了一段以前曲艺演员在演出前常用的定场诗---《西江月》: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五霸七雄春秋,秦汉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出自杨慎所做的《廿一史弹词》,也是《东周列国志》的开篇。《廿一史弹词》顾名思义,即用浅显的文言讲正史,每卷皆有弹词注,前面的《西江月》便是在第四段:说三分两晋西江月。那个著名的《临江仙》也出自此。不过是第三段:说秦汉临江仙,不是说三国哦。弹词注写得很棒,而且只有十段,很快就能看完了!!! 不得不说,这个定场诗用得真绝,道尽朝代更迭,英雄成败,何等豪迈悲凉。咳咳,跑题了。“太平盛世唱欢歌,天下歌舞庆太平”的太平歌词据说起源于清朝顺治年间,清军入关时期。战事平息,将士回音,马鞭敲打马镫发出声音,有士兵随之哼唱小曲,这军歌便产生了太平歌词。而“太平”二字,便是将士们对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殷切期望。有些艺人,还会使用白沙撒字来配合演唱。源于宋代的沙书,后拉来演变成相声艺术在明地即露天画锅演出时招徕观众的一种方法。清咸丰年间,相声艺人朱绍文(艺名穷不怕)惯用此技法。穷不怕,这可是个奇人。落第秀才出身,沦落京城街头。在他所用玉子上,刻着: 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书史落地贫。旁人尊称“穷先生”。刚看到这里时,我有些不信。先生又如何,前面还有个大大的“穷”。况且,是真的不怕穷吗。不过是对艰难世事,怀才不遇的一腔愤懑罢了。就如清代文人杨曼卿《天桥杂咏》所说: ……频敲竹板蹲身唱,谁道斯人不怕穷。……文章扫地寻常事,求得钱财为养家。人生艰难,相声艺人更是如此,家无隔夜粮,身无御寒衣,倘若下雨刮风,便没了生计,还有时开张又不知能得多少,一日下来,口干舌燥,腹中空空,赚得钱几文,徒呼奈何。更别提被视为下九流,不知多少地痞流氓,受了欺负,还得赔笑脸。然而穷先生在忍饥挨饿时,看着街上琳琅满目的点心小吃,写下了脍炙人口妙趣横生的《饽饽阵》,固然有聊以自嘲,苦中作乐的意思,但看到最后这句“那好与不好您多担待,我要念众位,那合家欢乐是福寿康宁!”吉祥话,我突然觉得,饥肠辘辘又如何,受人白眼又如何,至少他在挥洒自己的才华,全力以赴的写到最好。想来在他写完时,应会想:古人望梅止渴,今我写词充饥,饿如何,穷如何,一只妙笔,满腔才华,何曾怕! 说到《饽饽阵》,后来民国年间,一曲艺艺人在演唱时,因第二句馅儿饼回营勾来了救兵中的“馅儿饼”与“宪兵”相似,被压场的宪兵扇了好几个嘴巴扔出场馆。穷先生的劝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