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关于中医的论文: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研究.docx

格式:docx   大小:19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关于中医的论文: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研究.docx

上传人:xiang1982071 2019/6/23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关于中医的论文: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研究.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关于中医的论文: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研究关于中医的论文: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研究一般资料选取20XX年12月~20XX年12月来本院就诊的300例慢性乙肝患者,纳入标准:①结合诊断标准确诊为慢性乙肝患者。②获得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并进行了同意书的签署。将患者依照不同治疗措施分为A组和B组,各150例。A组中男76例(%),女74例(%);年龄最大61岁,最小21岁,平均年龄(±)岁;小学及以下学历31例(%),初中34例(%),高中27例(%),大中专22例(%),大学本科20例(%),硕士16例(%);慢性迁延型肝炎100例(%),慢性活动性肝炎50例(%)。B组男75例(%),女75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22岁,平均年龄(±)岁。小学及以下学历32例(%),初中33例(%),高中28例(%),大中专21例(%),本科19例(%),硕士17例(%)。慢性迁延型肝炎102例(%),慢性活动性肝炎4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学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具有可比性。治疗方法 B组结合患者的病情实际采取相应的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抗病毒治疗,调节患者免疫力,采取改善患者肝脏微循环的相应措施。A组采用中医辨证分型的中医药方法给予患者进行治疗,具体为:①肝郁脾虚型:表现为胁肋伴随胀痛的感觉,并且疼痛会伴随着患者的情绪浮动而变化,患者大多精神疲倦无力,食欲大减。此类型的患者要疏肝健脾,选用逍遥散合四君子汤进行对症治疗。②湿热中阻型:表现为胁伴随痛感且口中伴随苦味,有恶心想吐的感觉,身体和眼睛呈现黄色,小便舌苔发黄。此类型患者排湿祛瘀,选用茵陈蒿汤进行对症治疗。③肝肾阴虚型:表现胁肋伴随隐隐的痛感,胸闷燥热,舌头发红,舌苔少。此类型患者要补肝补肾,选用杞菊地黄汤进行对症治疗。④瘀血阻络型:表现为胁肋伴随刺痛感,入夜尤其厉害,舌质呈现紫暗色。此类型患者要通络排瘀,选用血府逐瘀汤进行对症治疗。疗效评价标准显效:患者无任何症状,肝功恢复正常,HBV复制指标完全转阴;有效:患者症状有较大好转,肝功基本恢复正常,HBV复制指标转阴;无效:患者症状及肝功基本没变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A组显效80例(%),有效57例(%),无效1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B组显效69例(%),有效54例(%),无效27例(%),治疗总有效率为%;A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结合WHO数据可以发现,全球范围内约有近20亿人曾经感染过乙肝,中国又是乙肝的高发区,有着相对较高的乙肝感染率,近年来,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高发传染性疾病[6]。当患者伴随乙肝疾病时,会经受严重的心理及经济压力,因而,应该重视对此病症的及时诊治。在临床上,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患者预后改善的关键,通过此项措施,可延缓其肝硬化和肝癌发展进程。西医一般都是采用干扰素以及核苷酸类似物进行治疗,也即通过对HBV复制的及时医治,使得患者肝功能得以改善,进而及时控制肝炎以及肝硬化等疾病的发生率[7]。有研究表明,慢性乙肝患者采用此种疗法治疗确实有着一定效果,但也有研究表明,如果患者伴随感冒或者发烧的症状,并不适合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