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二年级“克和千克”.doc

格式:doc   大小:77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二年级“克和千克”.doc

上传人:xxj165868 2019/6/24 文件大小:7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二年级“克和千克”.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克和千克”一、概述“克和千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认识,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教材首先借助生活中的实物认识较小的质量单位“克”,在通过掂一掂的活动形成直观感受后,认识称较轻的物品的测量工具—天平,并借助天平让学生对1克形成直观感受;接着借助生活中的实物感受“千克”,并直接揭示克和千克的关系,同时借助多种活动加强学生对“千克”实际质量的直观感受及应用。二、教学目标分析本节课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一)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生活情景中,体验、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实践、估计等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克、千克。:1千克=1000克。教学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教学关键:借助实物操作,亲身体验物体质量的轻、重,建立质量观念。三、学****者特征分析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用眼睛观察得到,只能用肌***觉来感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教学中,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让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学生的数学学****活动不能简单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节课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1千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形成了清晰、深刻的质量观念。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教师准备:课件,天平,砝码,一枚2分硬币,一支笔,一块橡皮,两袋重500克的盐、两袋500克的盐等实物。学生准备:一枚2分硬币,两袋500克的盐,苹果、鸡蛋、梨。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一手举书包、一手举数学课本)。师:说说有什么感觉?学生交流。师:物体有轻重之分,要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问:你从图上知道了些什么?想知道什么?:表示物体有多重,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克和千克。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板书课题:克和千克的认识【设计意图】:动手实践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举质量不同的物品,体验物品有轻重之分。数学来源于生活。创设超市购物称重的情境,既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很自然地引入到克和千克的学****中。二、亲身体验,:课前老师让同学广泛收集、调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