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古玩收藏-博物杂谈之元代的戏台.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玩收藏-博物杂谈之元代的戏台.doc

上传人:xzh051230 2019/6/26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玩收藏-博物杂谈之元代的戏台.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元代的戏台() 小时候爱听戏看戏,钻进人头攒动的露天剧场里,挤在戏台前看了一遍又一遍。那时候,对历史朝代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戏台上演驿的故事,来自于威仪严整、不苟言笑的正统素面须生岳飞、杨延昭们和扎着硬靠、脸上画得五抹六道、脖子两边吊着两条狐狸尾巴、没有唱词只有“哇呀呀”的大花脸蕃王、蕃将们。如今,从事文物考古工作,或多或少地也得益于儿时记忆中的古戏台和当年为之陶醉倾倒的犁园情趣与戏曲风韵。临汾,史称平阳。金元地代,平阳是北方的一大文化都市,其地位仅次于大都(北京)。平阳地方,是金元王朝最先占领的腹内地区,社会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金院本(唱本)从这里产生,元杂剧在这里兴盛,大型壁画以这里称著。元化的平阳,是杂剧兴盛的地区,杂剧作家人才辈出,据钟嗣成《录鬼簿》记载,属平阳者前后七人:赵公辅、于伯渊、狄君厚、孔文卿、石君宝、李行甫、郑光祖。在这一方土地上,作家多,戏班多,村社间常以请名令作场为乐事,更以建宏丽戏台争乡荣。因此,平阳地区元代戏台比较集中,戏剧文物多有发掘。元代的戏曲舞台,是当时戏曲演出繁盛的重要证明,但是由于风侵雨蚀和人为的破坏,大部分都已经不存在了,留下来的只是极少数。据目前调查资料显示,已确认的元代戏台在国内仅存7座,而在临汾地区则完整地保留有5座。牛王庙戏台,位于临汾市魏村镇镇王庙内,建于元初至元二十年(1283年),不久遇元大德七年(1303年),平阳特大地震,戏台倾塌严重,至治元年(1321年)重修,这是国内发现最早的有确切纪年的古代戏台。戏台坐南向北,平面呈方形,,,单檐歇山式建筑。四角立柱,前台两根石质角柱上,除雕有“莲生贵子”等花卉人物外,台左前角柱上刻“蒙大元国至元二十年次癸未季春石泉南施石人杜秀”,台右前角柱上刻“维大元国至治元年岁次辛酉孟秋月下旬九日立石”。台周三面敞朗,背部及两侧后部封墙,还保留着宋金乐亭旧制。1978年山西省古建筑研究所对其进行维修,使其展现了原有的风貌。乔泽庙戏台,位于翼城县武池村乔泽(水补)庙内,建于元泰和元年(1324年),明清时多次重修,将原来的三面观看改为为一面观看,1985年重修时恢复原貌。戏台坐南向北,平面呈方形,,单檐歇山式建筑。台上无前后场之分,台基上四根木柱支撑顶部荷载,是国内现存元代戏台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东岳庙戏台,位于临汾市吴村镇王曲村东岳庙内,戏台分前后两部分,前部为硬山卷棚顶结构,民国初年维修时增建,后部为单檐歇山式建筑,考其形制结构,当为元初建筑,与魏村牛王庙戏台约为同期建筑。后土庙戏台,位于临汾市土门镇东羊村后土庙内,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坐南向北,正面敞朗,三面封闭,其顶部为十字歇山式,保持着宋金舞亭的钟楼模样,内梁架上斗拱三层叠成藻井,结构别致精巧,为八卦形,因而有“八卦亭”之称。四圣宫戏台,位于翼城县西闫镇曹公村四圣宫内,建于元至正年间,坐南向北,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式建筑,三面封堵,整个舞台用材硕大规整,结构精巧。平阳元代戏台从其木结构看,多在四根角柱上设雀替大斗,大斗上施四根横陈的大额枋,以形成一个巨大的方框,方框下面是空间较大的表演区,上面则承受整个屋顶的重量,这种额坊的建筑形制,对需要开间较大的舞台是十分有利的。在元初的魏村、王曲戏台上,两侧后部三分之一处,设辅柱一根,柱后砌山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