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我国现代金融业改革若干问题
——关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的分析
(经济学院金融学于瑶)
(学号: 2001023083)
摘要:随着时间的推移,银行界对公司治理的认识和理解逐步深化,由最初的学术概念已
演变为当前银行和企业改革世界的核心内容。公司治理薄弱给全球带来的教训是沉痛的。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深入表明,公司治理存在严重缺陷是导致东亚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今
年来美国和欧洲发生的一系列公司丑闻也再次凸现了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公司治理失败的例子屡
见不鲜。1998 年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破产关闭事件以及最近几家金融机构的救助,也反印证
了公司治理的重要性。随着公司治理问题的日益突出,政府部门已深刻认识到大力改善公司治理
机制刻不容缓。
我国在二十多年银行改革的道路上,第一步是从一家银行分设出四家专业银行;第二步是推
进银行自身改革,实现真正的商业银行。我国曾在 80 年代对四大银行进行改革实验,但并没有
达到预期的目的。因为历史形成的官办银行体制的限制,所以小规模的改革是很难成功的,因此
决定先建立一批股份制的商业银行,进行现代商业银行试验,探索经验。同时对四大国有商业银
行做一些内部改革。现在要全面推进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
关于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产生是与股份有限公司的出现联系在一起的,至今已经有二三百年
的历史了。而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在全球真正引起广泛关注却是在最近二十多年间。实践使人们越
来越清楚的认识到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影响公司的发展,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影响国民经济
全局。当今社会,公司治理问题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话题,在银行业改革的过程中,公司治理
也取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银行改革中,公司治理将是不可避免的话题。
关键词:公司治理股份制独立董事利益相关者
教师点评:文章观点明确,有自己独到看法,运用材料恰当,有比较强的说服力。在答辩中
比较系统地回答出老师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建议成绩为优秀。(点评教师:徐进教授)
一、公司治理的背景材料
公司治理的产生与发展
公司治理的含义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架构,是协调规范公司包括股东、债权人、经
理人员、员工、供应商、消费者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利益、义务和责任等关系的约
束激励手段和制衡机制。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既要求利益相关者各方形成权利的制衡,又要求
保证公司富有效率、功能健全,以使公司具有长期的价值。
公司治理的产生与发展
在西方国家,公司治理,特别是股东和经营者在股份有限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经
历了一个从管理层中心主义到股东会中心主义,再到董事会中心主义的变化过程。
19 世纪中期,股东大会成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进入 20 世纪以来,由于股权日
益分散化,公司的经营也日益复杂,一般的股东由于不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无法对公司经营层
十分的了解。股东大会成为一种形式,权利日益集中到公司经营者手中。为控制经营者的权利,
在股东大会的基础上又成立了董事会。公司治理以董事会为核心开展。
在公司治理问题引起全球广泛关注的最近二十多年间,世界银行、国际证监会组织、国际会
计准则委员会、经合组织等,都加入了推动全球公司治理运动的行列,针对公司治理发表了一系
列文件。全球许多重要的证券交易所也开始倍加关注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
1
公司治理在市场经济国家的基本模式
美英市场导向模式①
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是市场导向模式的典型代表。这种模式最大特点就是
所有权较为分散,主要依靠外部力量对管理层实施控制,也称“用脚投票”的外部控制模式。
典型的美国公司治理模式不设监事会,采取以外部监督为主和强化董事会监督的模式。股东
大会是公司最高权利机构。董事会是公司决策机构,董事会大多由外部独立董事组成。董事长一
般由外部董事兼任,下设由独立董事为多数并领导的审计、薪酬和题名委员会。董事长既是决策
机构又承担监督职能。首席执行官依附于董事会,负责日常经营。公司治理结构中不单设监事会,
其监督功能由董事会下设的内部审计委员会承担,内部审计委员会全部由外部独立董事组成。
在这一模式下,所有权分散的股东不能有效的监控管理层行为,就是所谓的“弱股东,强管
理层”的现象,由此产生代理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有以下几个:一是发展机构投资者,使
分散的股权得以相对集中;二是依靠活跃有效的公司控制权市场,通过收购兼并对管理层进行外
部约束;三是依靠外部非执行董事对董事会和管理层进行监督;四是依靠健全的监管体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