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李路路王宇中间阶层问题,曾经是西方社会自19世纪末开始受到关注、到20世纪中叶成为社会学社会分层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中间阶层的崛起和发展,被认为是西方发达工业化社会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变,对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社会分层理论上的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基于这种结构变化,而且对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也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于中间阶层分析的基础之上。在西方发达社会已经被确认为是一个中间阶层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后,围绕中间阶层的讨论才逐渐平息下来。但是,正因为如此,西方发达社会的社会结构在当今的任何变化,人们还会常常回到中间阶层的主题上来进行分析。参见周晓红主编:《》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来说,中间阶层的问题几乎是一个崭新的问题。众所周知,中国社会在最近30年来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人们因此常常将中国这样的社会称之为“转型社会”。尽管研究者们对于中国传统的社会主义是否存在中间阶层还有争论,参见:FrankParkin,《》托马斯·海贝勒;诺拉·绍斯米卡特:《西方公民社会观适合中国吗?》,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但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和体制转型的过程中,无论在传统社会主义是否存在中间阶层,中间阶层对于迅速现代化和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中国社会来说,都属于一个正在崛起或经历重大变化的阶级(如果可以这样说得话)。正像当年在西方社会所引起的关注一样,中国社会的中间阶层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尽管中国和西方社会之间在制度环境和历史过程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别。也许讨论中间阶层的崛起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影响更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对于正处在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来说,中间阶层的问题首先是一个崛起或形成的问题,因而“确认”和“认识”是中间阶层分析的基本问题之一,即:首先对于中国当代中间阶层的形成进行“确认”,并且对于它们的存在状况形成一个基本认识,然后才有可能去分析中间阶层的社会和政治功能,讨论它对于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意义。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希望能够从不同角度,对于当代中国中间阶层的存在状况进行分析性描述,并希望能够有助于人们了解当代中国中间阶层的基本状况。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和香港科技大学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3)的资料,CGSS2003和CGSS2005的有关资料和原始数据已经全部公布,供研究者使用。详细情况,。一、分类和数据说明从理论上讲,如果我们分析所谓中国中间阶层的社会存在状况,无论用什么药的标准或指标,一个基本的前提是这些指标能够将中间阶层和其他的阶级区分开来,只有和中间阶层相联系的特征,才能揭示中间阶层的社会存在状况。这也是我们在本文中想要分析的。如果想要实现这个分析的目标,一个必然的前提是建立一个包括中间阶层的阶级分类框架:在这个框架中,至少应该存在一个在中间阶层之上的上层阶级,和一个在它之下的下层阶级。但是实际上,在我们用以进行分析的阶级分类框架中,不存在这样的相对于中间阶层的上层阶级。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在我们通过抽样调查所收集的资料中,只有很少的也许可以称之为是社会上层阶级的样本,这样的情况在基于此种方法所进行的研究中是正常的。(1992),Concepts,Data,andStrategiesofEnquiry,inTheConstantFlux:AStudyofClassMobilityinIndustrialSocieties,Oxford:ClarendonPress,28-,其结果就应该是可以接受的:第一,我们所界定的中间阶层属于通常的中间阶层的范畴,第二,在我们用来进行测量的指标上,中间阶层能够和其他阶级区分开来。一方面为了能够更为清晰的揭示出中间阶层的特征或者与其他阶级的区别,另一方面又考虑到中间阶层的复杂性,本文使用了一个三个阶级但包括四个分类的框架,即:基本的阶级是中间阶层、下层阶级和自雇佣者,但是在中间阶层之中我们区分了中上层和中下层。我们共获得有效样本为3468个,具体分类和规模如下表。阶级名称人员构成样本数中上层中间阶层高层管理人员和高级专业人员120中下层中间阶层中、下层层管理人员,中、低级专业人员,办事人员,1167下层阶级监工,技术工人,非技术工人,下岗失业人员1702自雇佣者479合计3468本文对中间阶层的分析将从四个方面展开,即:阶级意识,社会认知,政治参与和生活方式与消费。除了了客观的阶级位置之外,我们认为上述四个领域是分析中国城镇社会中间阶层社会存在状况、特别是描述中间阶层特征的主要维度。我们将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