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培美曲塞化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变化与疗效的相关性分析研究背景肺癌是目前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及生命。其中晚期失去手术机会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总治愈率仅为14%。而化疗是晚期NSCLC综合治疗的重要策略之一,其主要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培美曲塞(pemetrexed)是一类新型的抗代谢类抗肿瘤药物,它作用于叶酸依赖性代谢途径中的多个酶,为多靶点抗叶酸药物,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目前已被FDA批准用于恶性胸膜间皮瘤(MPM)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研究背景众所周知,监测化疗疗效对评价癌症患者的预后及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国内外均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疗效评价标准,影像学检查为其主要评价手段。然而部分NSCLC患者经培美曲塞化疗后,定期复查结果影像学检查没有明显的变化或进展,肿瘤标志物却呈现不断增高的情况,患者是否需要再次化疗还是采取其他的治疗,临床上也甚为困惑。因此,近年来肿瘤标志物的应用对于癌症患者治疗效果以及预后的评价日益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然而,众多的肿瘤标志物如CEA、CA125、CYFRA21-1、、CA125、CYFRA21-1、NSE、SCC等水平的变化及与化疗疗效相关性的分析,为临床更有效的评价培美曲塞化疗的疗效及预后或复发情况评定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病例选择 -,且在半年内未接受序贯或同步放疗。有明确病理组织学诊断,病例资料记录完整,均经临床体检、胸腹部CT、头颅MRI以及全身骨扫描或者PET-CT等检查,无妊娠、糖尿病,无肝、肾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等。此外,化疗前所检测的肿瘤标志物中至少有一种高于正常值。化疗方法所有患者均经家属签字同意后进行化疗。所有患者运用培美曲塞单药或联合铂类治疗至少两周期。方案:培美曲塞单药化疗培美曲塞500mg/m2静脉滴注(10min),d1;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化疗:培美曲塞500mg/m2静脉滴注(10min),d1;铂类:DDP40mg/m2,静脉滴注,d1-3;或卡铂400mg/m2,静脉滴注,d1;或奥沙利铂130mg/m2,静脉滴注,d1。化疗前常规给予叶酸、B12以及地塞米松等预处理,治疗时常规使用止吐补液等支持治疗。21d为1个疗程。监测及评估指标1血清肿瘤标志物观察2临床疗效评定标准(Imaging-basedresponse,IBR)3肿瘤标志物评价疗效标准(Tumormarkerresponse,TMR)研究结果病例资料102例肺癌患者中,男性61例,女性41例,年龄20~78岁,中位年龄51岁。按WHO的TNM分期均为Ⅲ~Ⅳ期患者,Ⅲ期26例,Ⅳ期76例。PS评分≤2。其中0分20例,1分50例,2分32例。病理类型:腺癌67例,鳞癌20例。已接受化疗的方案数:1个化疗方案55例,2个化疗方案34例,3个及以上化疗方案123例。发生转移的器官数:0-1个69例,2个19例,3个及以上14例。研究结果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变化102例患者接受2个及以上周期化疗后,40(%)例患者有效(CR+PR),25(%)例患者SD。化疗前CEA阳性72例(%),CA125阳性65例(%)、CYFRA21-1阳性44例(%)、NSE阳性32例(%)、SCC阳性11例(%)。化疗后,CEA阳性55例(%),CA125阳性46例(%)、CYFRA21-1阳性12例(%)、NSE阳性13例(%)、SCC阳性4例(%)。与化疗前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比较,化疗后,CEA、CA125、CYFRA21-1、NSE、SCC的均值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P<),CYFRA21-%(P<)。研究结果根据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病理类型(腺癌和鳞癌)进行分类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现CEA、CA125和CYF21-1在腺癌患者化疗后明显下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对于腺癌和鳞癌患者不具有病理学差异(P>)。研究结果化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与疗效的相关性10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经过2个及2个周期以上全身化疗后,进行CT等影像学检查评估。%,%。根据临床疗效评价标准评定的结果,对102例肺癌患者治疗前后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