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古诗人眼中的“水”.doc

格式:doc   大小:21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诗人眼中的“水”.doc

上传人:漫山花海 2019/7/2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诗人眼中的“水”.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古诗人眼中的“水”-中学语文论文古诗人眼中的“水” 杨小波水作为一种客观物象,历来受到中国传统诗人的特别青睐。有水,便有诗人临畔,水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主观色彩,融入了诗人的某些思想和情感,于是水就有了各种意象,水中也就有了爱情、友情、失意、惆怅、归隐,以及时光短暂、人生易老的感叹……一、爱情的阻隔物水与女人密切相关,“柔情似水”“秋波暗转”“双瞳剪水”“眉眼盈盈”都是女性具有阴柔美和清灵美的写照,尤其少女的灵秀清纯、妩媚动人,有如水之清灵秀美的气韵,因而水也成为爱情的喻体和乐章。在现实生活中,在人类文化心理中,水始终扮演着可爱又可恨的角色。人的生活离不开水,古人选择住处更愿择水而居,水边也是男女相会的处所。但是水又会给人带来灾难,它还给古人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差于水的文化意义,傅道彬在他的《中国生殖崇拜文化论》中曾从文化原型角度阐述说:“首先水限制了异性之间的随意接触,在这一点上它服从礼义的需要和目的,于是它获得了与礼义相同的象征意味;其次也正因为水的禁忌作用,也使水成为人们寄托相互思慕之情的地方。”这样的例子很多:“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周南·汉广》)汉水游玩的少女,隐约可见,可是江水阻隔,相会不易。想要游过去,怎奈烟波渺渺,汉水太广;想要绕过去,怎奈水天茫茫,江水又太长。诗句缠绵哀怨,深情流连之语,热烈持久之情,让人心旌摇荡,荡气回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秦风·蒹葭》)这首诗同样把男女相恋的艰难追求放人河水阻隔意象中进行描写,再以秋天的凄凉加以衬托,创造出一个扑朔迷离、凄清感伤的艺术境界,在秋水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画面里,蕴含着无情无尽、难以言传的中国文化情韵。《迢迢牵牛星》则描述了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历代传诵的牛郎织女便是因为一条无情的银河而劳燕分飞天各一方。虽有七月七日鹊桥相会,但“忍顾鹊桥归路”,有情人难成眷属,古往今来,不知曾经打动过多少读者。缠绵无尽的河水,流淌着多少温馨浪漫而又凄艳绝美的传说。二、逝去不返的时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看到奔流不息的江水,更容易让多愁善感的诗人们有一种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被贬黄州,看见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想到当年春凤得意的周公瑾也无迹可寻,想到自己已到暮年,壮志未酬,蹉跎岁月,于是发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慨叹。杜牧伫立于春光融融的汉江之畔,感慨人生易老,时不我待:“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南来北去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汉江》)唐人罗邺看到落花流水而领悟到年华的易逝与生命的飘零:“人间莫谩惜花落,花落明年依旧开。却最堪悲是流水,便同人事去无回。”(《叹流水二首》)在永恒的河流中,个体的人只不过是百年之过客,“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前赤壁赋》)苏轼的一曲高歌道出了历代诗人临水时悲慨而又凄怆的心声:在永恒不语的宇宙面前,人类何其渺小,人生何其短暂!三、万物依附的母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在他的《观沧海》中写出了大海的宏伟浩大: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掀起层层巨浪,而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