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欣赏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幼教论文欣赏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林黎佳对源自新西兰的“学习故事”我早有耳闻,也曾看过一些相关的文章,它引发我思考了一些问题,如:“学录和评价有什么不同?它的记录方式和内容又有怎样的特点?它可以帮助我们在观察、指导孩子时发生哪些观念和行为上的改变?带着这些疑问,我参加了幼儿园关于“学习故事”的合作小组研习活动。在一周的合作小组研习活动中,我们首先听取了去年前往新西兰培训的同事张老师关于“学习故事”的介绍。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主要是进班持续观察某个幼儿的自主游戏,并以“学录。每天观察结束后,我们就大家在观察、记录过程中的困惑、疑问、收获作充分的讨论,还会在第二天进班观察前分享各自前一天记录的“学习故事”。这一周的学习让我思考了很多,学习了很多,收获了很多。我逐渐体会到“学习故事”并不只是一种观察评价的方法,更是体现了教师平等参与孩子的活动,尊重孩子自身的发展,并给予适时推进的课程理念。对我触动最大的是:我们以往做观察记录和评价档案时,总是习惯性地先说一说孩子表现不错的地方,然后指出孩子的某些问题,再去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的策略。而“学习故事”则强调要多看到孩子的优点或者某种行为体现的积极的一面,多去关注哪些是孩子已经可以做、可以做得好的事,通过挖掘孩子的闪光点,给予进一步的推动,即“以优促优”。下面两个小故事记录了我在这方面的感悟。参加“学习故事”合作小组研习的第一天,我就来到张老师的班级观察一个名叫小鱼儿的女孩子。开始她在美工区画画,后来她拿起画纸和笔到了另一个区域,一个人站在柜子边继续画。我过去跟她打招呼,她只是淡淡地回应了一下,好像不愿和我多交流。我问她:“为什么不在美工区继续画?”她回答:“那里人太多。”在作画的过程中,我发现她每用完一种颜色就会穿过人群到美工区把笔放回原处,然后换一种颜色的笔回来继续画。我提示她:“可以一次多拿几支笔来,就不用老过去换笔了。”她没有接受我的建议,还是来回跑。画完后,我表扬她画得不错,又建议她:“可以把画贴到美工区的展览区。”她还是没有接受我的建议,而是把画藏进了自己的抽屉。当天晚上,我写下了“安静的小画家”的学习故事,我分析小鱼儿很喜欢画画,秩序感强,但可能个性比较内向,不太爱交往,也不喜欢主动表现自己……第二天我向班里的老师了解小鱼儿的情况。那位老师告诉我:“小鱼儿可能在陌生人面前会比较内向,平时并不总是那么安静的,她也很喜欢跟男孩子一起玩,那时的她活泼、外向。她的确挺喜欢画画,今天不愿意把画展示出来可能有她自己的想法。”听了老师的介绍,我忽然意识到,我的习惯性思维还是没有改变,为什么我会轻易地就给一个刚认识的孩子贴上“内向”。不爱交往”“不主动表现自己”的标签呢?只是因为我看到她找了个没人的角落画画,我就觉得她内向:只是因为她没有接受我的建议,不愿把画展示出来,我就觉得她不爱交往、不爰表现?第二天,我继续观察小鱼儿的自主游戏活动,当我再次看到小鱼儿在一个人少的地方安静地画画时,我发现她做事专注,不受他人干扰。于是我安静地看着她作画。在她完成画作后,我好奇地洵问:“今天的画里面有什么故事吗?能不能说给我听听?”她便绘声绘色地讲起她画中的故事来。讲到后来,她觉得画面没有充分表达故事内容,便说了声“这里还没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