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中国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的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27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的论文.doc

上传人:jiqingyong11 2019/7/3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的论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的哲学思想对中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中国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中国的元典文化自然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诸子百家思想。他们的涉猎面极其宽泛——哲学、政治、医学、社会学、法学等无所不容。当然,美学、艺术也是他们思想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既然是元典文化,理所当然就是中国艺术发展的根源所在。其中老庄的哲学思想影响无疑是最深远的。 1老庄思想在中国画艺术上的体现 。其一、水墨画的盛行。传统的中国绘画一直是以墨为主要原料的,所以有时候中国画又称“水墨画”或“彩墨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画中墨色占有很大的比例,因而国画自古就有“七分墨,三分色”之说。其二、虚实结合的普遍应用。以虚衬实,这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原则。中国的山水画将这种虚实关系发挥到了极至,有画处是黑,无画处是白,这便是中国画最单纯的虚实构造。一张以白纸为底的画纸。,而一旦用蘸墨的笔画在纸上,似阴阳交互生成,萌动着勃勃的生机。这无画处的空白,正是老子宇宙观中的虚无,也就是化生万物的生命本源。在)当梦见自己变成蝴蝶,醒来之后竟然困惑自己是蝴蝶变的,还是蝴蝶是自己变的。这些都展现了庄子所追求的那种“物…我”合一的境界。但这种顺应自然并非西方人单纯的被动再现,而是要和天地相融于一体。我国的艺术家也正是遵循着这种规律,“善万物之盛时,感吾生之行休”。在自然中寻找自我的感情寄托,有感而发,缘物寄情。见秋天之落叶,叹人生之短暂;见白莲而求洁净自爱。这些西方传统绘画中所不屑表现的普通的自然草木,在我国艺术家的笔下,却极具生命力,成为他们高尚情怀的载体。如王冕画梅花时题款“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郑板桥题竹“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都说明中国艺术家审美体验所追求的高峰——“物…我”浑然一体的物化阶段。其二、似与不似的统一体。在表现对象上,中国的艺术家既不去再现对象,同时又始终依靠对象。他们始终在追求一种切合点——似与不似之间。关于这一点,李聃在《老子》第四十一章中清楚的告诉我们“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认为最完美的形象是不可具体观感的,无形可见。而在‘庄子·德充符》中,“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庄子认为精神是人的本质,形体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才决定着形体的价值。后来的山水画家荆浩在《笔法记》中指出了“似”与“真”的问题,日“何以为似?何以为真?叟日,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宋四家之首的苏轼更是直言不讳的说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苏东坡集》前集卷一六)按照苏轼的见解,徒有形似的绘画是不值得一提的。明代画家莫是龙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画品唯写生最难,不独贵其形似。而贵其神采”。近代艺术大师齐白石老人对似与不似的关系也有著名的论断:“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神似”成为中国画表现语言的精髓。而这一切追根溯源无疑是老庄思想对中国文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2老庄思想对当代中国画发展的限制当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内心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