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4
文档名称:

外国文学评介丛书——雨果.docx

格式:docx   大小:162KB   页数:4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外国文学评介丛书——雨果.docx

上传人:jq4846 2019/7/5 文件大小:16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外国文学评介丛书——雨果.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出版说明《外国文学评介丛书》是一套以学生、教师以及广大知识青年为主要对象的通俗读物。它用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形式向读者系统地介绍从古至今世界各国著名的文学作家和他们的优秀代表作品。这套丛书将引导青年朋友去漫游一番那绚丽多彩、浩瀚无边的文学世界——从古希腊的神话王国到中世纪的骑士、城堡;从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到五光十色的繁华都市;从奔腾喧嚣的河流、海洋到恬静幽美的狭谷、森林、农舍、田庄⋯⋯它将冲破多年来极左路线对文学领域的禁锢和封锁,丰富青年朋友的精神生活,为青年朋友打开一扇又一扇世界文学之窗,让读者花费不多的时间就能游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浏览各国人民今天、昨天、前天直至遥远的过去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去体会他们的劳动、爱情、幸福、欢乐以及痛苦、忧伤、斗争、希望⋯⋯它将帮助青年朋友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文学的素养。它是青年朋友阅读、欣赏外国文学作品的良好的向导和游伴。这套丛书由若干分册组成;每一分册基本上介绍一位作家和他的代表作品。每一分册既是一本独立、完整的著作,又是全套丛书中的一个单元;分则为册,合则成套。这一分册介绍的是十九世纪法国的伟大作家雨果和他的三部主要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和《九三年》。生平和思想在宛如璀璨的繁星一样的无数作家中,有一个曾经高举积极浪漫主义大旗,矫健地迈步在十九世纪新文艺思潮前列,以人道主义为其思想特色的杰出作家,他就是法国人民的伟大儿子维克多·雨果。童年时期维克多·雨果一八○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出生在法国东部贝藏松城一个细工木匠的家庭。他的父亲西吉斯贝尔参加了一七八九年资产阶级大革命,转战南欧各国,几年之内由上尉晋升旅长,又由旅长升为将军。雨果小时跟着父亲过着军旅的生活,大炮车轮上吊着摇篮,经常在炮声隆隆中入睡。雨果的父亲带着妻儿到过意大利,在热那亚和罗马住过一个时期。以后又到西班牙,在马德里居住。雨果和他的弟弟欧仁·雨果在马德里的贵族学校念过书。一八一二年初,西班牙民族情绪高涨,人民反抗异族统治的斗争如火如茶,雨果的父亲便将妻子和两个孩子送回法国。雨果来到巴黎,进了一所园林幽雅的著名修道院学****哲学和数学。雨果亲眼目睹了当时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变:拿破仑入侵俄国的六十万大军被俄国杰出的统帅库图佐夫率领的军队打败;一八一四年三月三十一日十点钟俄军进入巴黎,拿破仑被迫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小岛;被大革命推翻的法国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八作了国王;一八一五年三月二十日拿破仑从厄尔巴岛逃回巴黎,做了“百日皇帝”;英、普联军在滑铁卢战败法军,拿破仑再次被流放,到圣·海伦拿岛,直至死去;作为战败国的法国,根据维也纳会议决定,赔款七万万法郎;复辟后的波旁王朝,恢复了贵族和教会的特权;俄、奥、普三国君主结成神圣同盟,***各国革命,欧洲经历了历史上最黑暗、最反动的时期。早期的雨果处在两种敌对的政治观点的影响下。雨果的父亲信仰共和主义,而雨果的母亲则信仰保王主义,是波旁王朝的积极拥护者。王政复辟时期,雨果的父母曾因意见不合而分居。这个时期雨果的思想虽有同情人民,反对暴政的一面,但在母亲和学校教育及社会的影响下,其主导的一面是保守的。青少年时期雨果十四岁开始学写诗。十五岁那年,正值法兰西学士院征文,雨果作《读书乐》一诗应征,得法兰西学士院奖赏,国王路易十八发给他每年一千法郎的助学金。雨果立志从文,一心要“成为夏多布里盎,否则别无他志。”夏多布里盎(1768—1848)是当时红极一时的桂冠诗人,是拥护君主制和天主教的反动浪漫主义者。十六岁的雨果同他的弟弟欧仁、诗人维尼(1797—1863)等合办《文学保守者》周刊,公开站在保守派一边,雨果最初写的一些诗歌就发表在这个刊物上。由于这些诗歌的保王主义倾向,雨果后来批评自己走错了路,然而,路易十八却再次给了雨果奖赏。雨果思想的变化是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中叶开始的。雨果在一封信里写到二十年代他亲眼见到的一件事。“在巴黎,一八一八或一八一九年夏季的一天,接近中午的时候,我经过法院门前的广场,有一大群人围着一根木柱。我走近去瞧。木柱上拴着一个人,一个年轻的妇人或姑娘,颈上锁着铁圈,在头上边钉着一张告示。前面有一炉烧红的炭放在她的脚边;一把木柄的烙铁插在炭火里,烧得通红,观众好像很满意。这妇女犯了法律上的所谓‘仆役盗窃’罪,也就是通俗的比喻所谓‘菜篮把儿的跳舞’。忽然间,正当时钟响出中午十二点的时候,一个男子,从那女人背后,而且不让她瞧见,走上了刑台,我事先已经看见了那女人穿着的粗毛布小衫背上有条缝,用带子拴着,那男的很快地解开带子,敞开小衫,让女人的背一直袒露到腰部,拿起炉子里的烙铁,往***的肩头上放,深深地往下按。烙铁和刽子手的拳头都被一阵白色的烟雾遮没了。在我的耳朵里,虽然隔了四十多年之久,仍然响着那被折磨的女子惨痛的呼喊,在我的心灵上永远不能磨灭的呼喊。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