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vip_1300 2015/11/3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海南侨中生物组饶丽
教学内容分析
《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生命科学的研究是多方面的。在分子水平,我们从核酸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中找到了生命现象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在个体水平,研究发现生物能通过自身的各种调节作用来维持稳态,完成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在群体水平,也就是要从种群和群落的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在自然界中,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必须把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作为研究单位,那么种群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特征呢?研究这些特征具有什么意义?这就是本节内容所要探讨的问题。
三维目标:
1 列举种群的特征
2 举例说出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3 尝试用样方法调查周边地区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4举例说出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密度的决定作用。
5通过进行种群调查,学生观察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得以提高。
6通过了解种群的特征,认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对我国的重大意义。
7通过了解种群的概念,树立时空观念和变化发展、相互联系、统一整体等观点。
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种群的特征
第2课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教学过程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生物是有生命的个体:
从分子水平看:
体现生命现象的主要是哪两种物质呢?
从个体水平看;
生物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是:机体
要维持一个稳态,而稳态是通过神经-体液-
免疫调节实现的。
从群体水平看:
自然界中生物个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行为与其他个体间有没有关系呢?
展示笑话、蚂蚁一起找食物、狼追羊、豹追鹿等图片
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引出种群和群落的概念
当从群体水平来看,种群是个体的简单累加吗?个体的特征能代表种群的特征吗?
思考回答:核酸和蛋白质
思考总结:任何生物都不能单独生活,他的生存既会受到同种生物的影响,又会受到异种生物的影响。
将学生学转到宏观、群体水平上来。
课件展示:
1 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对一个种群来说,会不会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失呢?
2 是不是任何同种个体都能称为一个种群?
3 生活在同一区域的是不是只有一个种群?
总结:种群的个体之间,不同的种群之间通过特定的关系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这时种群就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征。
到底种群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讨论回答
通过个体和种群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白:种群不是个体的部分叠加。种群有它的特征,引入下面内容。
引导学习



种群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所以把握种群的数量特征很重要,比如我们经常在电视听到这样的内容:大熊猫还剩多少只?
蝗虫有多少只? 保护区保护树木还有多少?
要统计这些个体数量该如何操作?
对于大熊猫,如果数量不是很多,我们可以逐个计数把他数出来, 但如果是蝗虫和树木,在数量较大的情况下如何统计?
请同学们看,在大家的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