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理论依据:..(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及其对生命观教育的启示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深厚的精神力量,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继承和发扬,辉煌的传统文穿越千年尘埃,仍给我们提供丰富的思想养份且为我们所坚守。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的生命观思想,对当今高校进行生命观教育提供了丰厚的资源。1、儒家文化中的生命观与生命观教育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中的生命观对中国人的影响最为深刻。儒家文化对人的价值观、伦理观确立的核心是仁、义,仁是对人内心的要求,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义则是做人的气节。儒家思想对仁、义的强调,加上后人对儒家思想中仁、义的片面宣扬,如我们在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看到的生命和义的较量,有观点认为儒家思想是重仁义而轻生死的典范,中国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这种过度强调“取义”甚至淡化了对生命的重视。其实,全面地去看待和解读儒家文化中的生命观,我们发现儒家文化是重视生命、珍惜生命的,儒家文化不仅强调生命存在的可贵,也关心生命质量,甚至富含着生命和谐的力量。孔子颇精养生之道,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不语,寝不言”这不仅是生活中的礼仪,这表明孔子注重从日常起居入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死亡,在孔子看来,生命健康是他所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的基本保障。儒家文化还蕴含提高生命质量,推进生命和谐的智慧,如孔子言“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这是一种知进退,明得失的人生智慧,把人生看做是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过程,提醒世人不要过分患得患失。再如,对待生命价值,提出“穷则独善其身,达责兼济天下”认为每个人都有空间,并应当积极地区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在儒家思想中,确实强调仁,但儒家所提倡的仁,不仅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要求,也是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一切物关系的界定。仁者爱人,这种爱,是对一切自然生命的爱,是一种向善追求,是一种爱他人,爱他物的情怀。孟子在孔子仁的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仁政,身处乱世之中,反对战争,关注广大人民的生命。对于如何在生命和仁义中抉择,也并不是如我们所曲解的那样一味地轻视生命,儒家文化首先强调要爱惜身体,这种爱惜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反对轻生,特别是由于种种如为名声、利益、权利等放弃生命。儒家所强调的舍生取义,是在特殊情况下,只有当大义与生命相冲突才能“舍身”。而在当今我国受教育者的德育中,我们在曲解儒家思想中的“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情况下,也没有在正确的时机去进行仁义的教育,或者说是片面进行仁义教育。笔者认为,生命观教育应当在仁义观教育之前进行,学生只有在理解生命的重要性、有了正确的生命意识、形成基本的生命价值观之后,才能更全面、深刻的理解“杀身成仁”,“舍身取义”。2、道家文化中的生命观与生命观教育与儒家文化中认为仁义是高于生命的存在态度相反的是,道家文化批驳儒家这种成仁取义的生死观,认为生命要顺从自然不是人性,而仁与义都是出自于人的本性而非自然,道家坚决反对各种类型的自杀,认为生命本身就是目的,不应当成为赢取道德名利的手段。道家文化把“自然”看做为最高价值,如《老子》二十五章中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