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杨勇【教学内容】教材一开始就用一幅图画展示了古筝发声的情景,再列举一些实例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帮助学生找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在学生通过讨论获得基本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一些使物体发声的活动,进一步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点。将物理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声音的传播是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教材安排了“想想做做”,由于学生刚接触探究活动,可结合引言课的经历,向学生介绍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历的过程,使整个探究活动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由师生共同完成,且应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记住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5、了解回声是怎样形成的。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三、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导入: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在水里能不能传播?宇航员在月球上能和地球上一样交谈吗?带着各种对声音的疑问,今天开始,我们将一同走进声音的世界,首先要共同探讨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明确学习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记住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6、了解回声是怎样形成的。一、按照自学提纲阅读(一)学生阅读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教师巡视)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再用手摸住自己的喉咙,读一段文字,仔细体会手的感觉。然后停止读,体会手的感觉,两次一样吗?2、声音的产生演示实验:声源:发出声音的物体叫做声源。(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2)、人发声靠的是声带的振动;笛子发声靠的空气的振动;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来吹,使管子里的空气发生振动。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3)、扩展:录制声音怎样保存声音: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3、介质:(1)、如右图,A同学轻敲桌子,B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B同学能(选“能”或“不能”)听到声音。从这个实验可以得出:固体可以传播声音。(2)、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这是因为液体可以传播声音。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我们平常听到的声音一般是靠空气作为介质传播的。4、真空不传声如图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中,逐渐抽出里面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声音的变化。该实验的现象是逐渐抽出空气,铃声减弱至听不到声音;随着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铃声又逐渐增强。(2)该实验的结论是: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月球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