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一、二卷)作者:姚雪垠性别:男民族:汉族出生地:河南省邓州市政治面貌:中共党员生卒年:-:中。全国第六届、七届政协委员。姚雪垠(右)骆宾基(左)在河南大学成就与背景姚雪垠在30年代后期开始了文学生涯,1938年发表了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开始引起文学界与读者的注意。此后陆续发表了一些中、长篇小说,其中较有影响的有《牛全德与红萝卜》《春暧花开的时候》《戎马恋》《长夜》等。抗战胜利后,他在上海一面教书一面着手研究明代以“东厂”和“锦衣卫”为镇压工具的特务政治和崇祯的政治生活,发表了《明代的锦衣卫》《崇祯皇帝》等论文。他还广泛地阅读了明末清初的历史资料,为创作《李自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57年被划为右派,但他没有丧气,在逆境中开始了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创作。第一卷出版于1963年,第二卷于1977年出版。《李自成》共5卷,全书约有350万字。这部长篇历史小说显示了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填补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长篇历史小说的空白,谱写了一首描绘农民革命战争的壮丽史诗。主要内容《李自成》第一、二卷描写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艺术地再现了明末的历史现实。李自成所处的时代,正是明朝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时候,在以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代表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全国“十之八九的土地都被皇帝、藩王、勋戚、宦官、大臣、乡官所占”,造成广大农民群众“失去土地,流离失所”而且增加了名目繁多的税名,如辽饷、剿饷、练饷等,赋税繁重,高利盘剥,对劳动人民实行敲骨吸髓的榨取,穷苦百姓的血汗被宫庭权贵、地主豪绅吸干。当时社会情况:清兵入侵,已兵临城下,崇祯皇帝实行的却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愚蠢路线,对外不敢“浪战”,只求妥协,在宫内支持主和派,压制主战派。而对农民起义采取的是残酷的扑灭手段。作品重点反映了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经历的潼关南原大战,商洛山反围剿战以及进军河南、攻馅洛阳等三个斗争阶段。潼关关南原大战是李自成遭受挫折的阶段。小说第一卷就写了北京城外清兵压境,炮声震天,崇祯皇帝不但不调兵迎战,反而调兵围迁农民起义军,使李自成军队陷于前有重兵埋伏,后有三路追兵的困境,在遭受战败的打击下,李自成不悲观也不动摇,带着仅剩有的18名将士潜伏在商洛山中,一面扩充操练人马,整顿军纪,征集粮草。另一方面又冒着风险亲赴谷城,推动张献忠重新起义,从而使起义军的队伍不断扩大。商洛山反围剿战,集中描述了李自成起义军在敌军分三路包剿的困境中,群策群力,内平叛乱,外歼明军,化险为夷,夺得了商洛山反围剿战的胜利。接着李自成率领精兵从武关突围而出,潜伏于郧阳山中,然后看准时机,疾驰入豫,随即破洛阳,杀福王,将明末的农民起义战争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也形象的说明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才是推动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明末社会矛盾《李自成》第一、二卷,还通过商洛山饥民白鸣鹤的控诉、洛阳邵时信的三代冤仇、红娘子的出身遭遇,以及宫女陈顺娟刺血写经、福隆寺小和尚慧静的“自焚”、小太监玉河投水情节,揭露了明末社会的黑暗,揭露了以崇祯为总头子的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及其他穷苦群众残酷的经济剥削和压迫。作品围绕和清、讨贼、筹饷等问题,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大官僚地主阶级和中小地主阶级的矛盾。正面写了卢象升勤王坚决抵抗清兵入侵,而崇祯却派太监高起潜对卢象升事事制压,导致卢象升兵败身亡,反映出主战派和主和派的矛盾。通过不同阶层的人参加起义军,张献忠两次想吞掉李自成等情节,反映农民起义军内部斗争的复杂性。人物形象李自成作者选择了一系列典型情节,来表现李自成的高贵品质。如他亲赴谷城推动张献忠再起义,表现了他远大志向和过人的胆识。李自成忍痛斩杀族弟李鸿恩,表现他军纪严明,不徇私枉法。李自成每次打仗后,都到军宫慰问伤员,替伤员挤出脓血等,表现他关心和爱护战士的优秀品质。通过写李自成入河南提出的一系列口号和政策,表现了他对腐朽的明王朝的憎恨。这些高贵品质都在李自成身上闪闪发光,给人教育,给人鼓舞。李自成历史上的崇祯皇帝明思宗朱由检(1610-1644),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弟。于公元1622年被册封为信王。明熹宗于公元1627年8月病故后,由于没有子嗣,他受遗命于同月丁巳日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崇祯”。1627-1644在位。在位17年,李自成造反军攻破北京后自缢,终年34岁。崇祯皇帝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