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文坛三公案:1对《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2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两结合:周扬《新民歌开拓了诗歌的新道路》提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三突出:文化大革命中提出的文艺创作塑造人物的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最主要的中心人物。(样板戏)新的人物:“所有以上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如何在反对民族压迫与封建压迫的各式各样的斗争中,克服了困难,改造了自己,产生了各种英雄模范人物。”(正面人物)根本任务论: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革命历史小说:指1950---1970年代出现的,以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为线索,用艺术形式再现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义主义革命的必然性与正确性,普及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观念的叙事文学作品。具有为革命作合法性论证、将革命斗争历史化、打造忆等特殊的意识形态功能。干预生活小说:指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一批具有探索性的小说。是研究生活,思索和解释生活,对生活有所行动。作家应该以主人翁的姿态,勇敢地去探索现实生活里的问题,把它们揭示出来,给腐朽、落后的事物以狠狠鞭打,并呼唤与鼓舞人民与种种阻碍我们事业前进的丑恶现象作斗争,以推动历史前进。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宗璞《红豆》。伤痕文学:是新时期的第一个文学思潮,提法源于1978年8月卢新华发表的短篇小说《伤痕》,而真正的发轫之作是刘心武1977年发表的《班主任》;揭露了文革灾难,描述了人们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及其在人们灵魂深处留下的难以弥合的内在创伤,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代表作品:卢新华《伤痕》刘心武《班主任》宗璞《我是谁?》韩少功《月兰》。反思小说:是新时期出现的第二个文学思潮。作品着重对文革、十七年甚至更早的历史事实进行思考,从而在意识形态、国民性等方面挖掘现实问题的根源,展开对人的价值的思索。对文革的性质、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及责任的思考。代表性作家作品: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路遥《人生》。韩少功《西望茅草地》、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女作家钟雨与老干部)改革小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许多作家开始把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关注现实中的改革发展,形成了风行一时的改革文学。较多承继革命现实主义传统,主题鲜明、矛盾冲突激烈、英雄人物也较为理想化。寻根文学:80年代中期,文坛出现文化寻根热,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们希望从民族文化心理的层面,解答为何中国会出现文革十年动乱乃至自盛唐以来国力衰落的疑问;这是新时期首次出现的以明确的理论主张倡导的、理论与作品同时出现的完整意义上的文艺思潮。新写实小说:又称新写实主义,80年代末出现的文学思潮,热衷于对现实生活进行近乎自然主义的生活流细节描绘,崇尚对现实的原生态表现,刻意避免在叙述中掺杂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一时成为读者喜爱的新的小说形式。在创作取向上它更关注世俗人生,在表现手法上它回复到较为传统的写实。代表作家作品:池莉《烦恼人生》、印加厚《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刘震云“官人”系列、方方《风景》、刘恒《狗日的粮食》。先锋小说:指19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一批从小说观念到艺术表现方式、从题材主题到语言嬗变尤其是在小说文本叙述方式上进行全面革新的作品。以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