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谈中医养生理论摘要:中医养生和保健: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养生保健方法,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中医养生方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与历代医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反复探索、求证,逐步认识与实践后形成的,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中医药文化凝聚了中国优秀文化的养生之精髓,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时刻与健康相关联,本文主要讲述了关于食与行,我们需要注意的养生之道。关键词:药膳、中医养生、行为养生、四季养生一、药膳1、特点(1)、辨证施膳:气虚——参枣米饭、山药汤圆、茯苓包子、益脾饼、大枣粥血虚——大枣、花生、桂圆、枸杞子阴虚——生熟地、制首乌、百合、麦冬、龟板胶阳虚——羊肉、狗肉、鹿茸、鹿角胶(2)、因时施膳:春季是万物生发的季节。外界温暖的气候影响着一切生物,善于养生的人们也应根据这‘时令的特点,进行适宜的调养,以保障生命的正常活动,后世养生家提出的“春宜甘平”的养生法。其性味甘平或有清肝作用的药物和食物有:茯苓、山药、薏苡仁、莲子、胡萝卜、菠菜、鱼鳔、银耳、木耳、牛乳、枸杞、荠菜、马兰头、芹菜、小白菜、荸荠、菊花脑等。对于肝气不旺、气血两虚者,亦可选择黄芪、当归、人参、桂圆、乌骨鸡等进补,以助肝气顺应自然而正常升发。夏季是一年巾天气最热的季节,也是万物生长最茂盛的时令,夏天三个月中,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其时天空热气下降,地气因而上升,自然界植物大多开花结果。夏季对五脏中心的功能活动有一定帮助,夏季的药膳食疗就应当注意到这一特点现实生活中,夏季膳食还是以甘寒清凉为宜,再适当地加些清心火的食物,以防中暑。所以,夏令宜选择甘寒清补之品,如西瓜、黄瓜、绿豆、冬瓜、丝瓜、西红柿、杨梅、鳝鱼、玉竹、百合、薏米、黄精、石斛、麦冬、沙参、太子参、西洋参、枸杞等。秋季,炎暑渐消,金风送爽,万物由生长渐趋凋谢,处于收获的季节。人体也同样处于收获时期。机体已由活跃、外向、支付阶段,转变过渡到沉静、内向、积蓄的阶段。由于夏季消耗多吸收少,秋季要重视补充营养,调整机能,为冬季的藏精做好充分准备。秋天阳气由升浮趋于沉降,生理功能趋于平静,气候逐渐转凉。此时,宜注意补益甘味以益气。秋季制作药膳常选的药物和食物有百合、沙参、麦冬、阿胶、石斛、银耳、甘蔗、柿子、梨、荸荠、菠萝、香蕉等。 冬季,气候由凉爽转为寒冷,自然界万物凋谢;朔风凛冽,甚至大雪纷飞,银装素裹,有些生物则自行蛰伏(亦谓冬眠)。《黄帝内经》概括冬季特点称“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意思是说,冬季三个月,自然界万物处于闭藏状态,气候严寒,水结冰,地冻裂,阴寒盛,阳气衰。故冬季药膳应很好地保护阳气,祛除阴寒,宜遵循温补的原则。冬季对五脏中肾的功能活动有一定帮助,所谓“肾气旺于冬”。又因咸能人肾,肾主蛰藏,咸多伤肾,故冬季药膳不宜用咸太过。冬季药膳尤要注意温补肾阳,以助肾藏精气,从而化生气血津液,促进脏腑的生理功能。但要注意制作药膳选择药物和食物时应温而不散、热而不燥,如牛肉、羊肉、狗肉、桂圆、红枣、核桃肉、鹿茸、胎盘、冬虫夏草、人参、肉苁蓉、桑寄生等。 药膳顺乎自然,除了顺应四时气候外,还应顺应四方地理。这在中国烹饪的风味流派里已经得到充分的体现。中国素称烹饪王国,菜肴丰富多彩,口味各具特色,以至形成菜系、风味,与各地地理环境因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