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苏轼, 苏辙的学术追求及其启示.doc

格式:doc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苏轼, 苏辙的学术追求及其启示.doc

上传人:zhangbing32159 2014/1/2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苏轼, 苏辙的学术追求及其启示.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苏轼、苏辙的学术追求及其启示
:中国基础科学资助与奖励制度创新研究(编号: 33091103 )
作者简介:喻世华(1959—),男,重庆开县人,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员,江苏科技大学副教授、副编审,主要从事苏轼研究及编辑业务研究。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江苏镇江 212003)
摘要:在苏轼、苏辙心中,经世济用、建功立业、致君尧舜是首选,学术著述为第二,文学艺术为第三。当建功立业遭受挫折时,苏轼、苏辙把主要精力投到学术著述上。对苏轼来说,“平生功业”在黄州、惠州、儋州;对苏辙来说,“平生功业”则在筠州、循州、雷州以及许昌。苏轼、苏辙学术追求显示的责任意识、精益求精态度、直言批评的独立学术风范,对今天的学人无疑具有极大启示意义。
关键词:苏轼与苏辙;学术追求;启示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苏轼、苏辙以文学名家,人们大多关注他们在诗、词、文、书法、绘画方面的成就,但究其实,在苏轼、苏辙兄弟心中,文学艺术只是小道,或者说只是他们的业余兴趣爱好,首选是经世济用、建功立业、致君尧舜,其次是学术著述,再次为文学艺术。但学界对苏轼、苏辙学术追求的探讨,相较于对其文学艺术、从政经历的探讨显得薄弱。在“中国知网”主题栏输入“苏轼学术”,与苏轼学术真正有关的论文也就3篇研究苏轼学术问题的3篇论文为粟品孝的《理学与非理学之间:朱熹对苏轼学术的批评和吸取》(《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1期)、常卫红的《〈东坡易传〉文学特色与文学思想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刘威《〈东坡书传〉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资料来源“中国知网”,截止日期为2012-01-05。
;在主题栏输入“苏辙学术”,与苏辙学术有关的论文也只有3篇,且都集中在对《诗集传》的探讨上研究苏辙学术问题的3篇论文为李冬梅的《苏辙〈诗集传〉的成书及版本考》(《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李冬梅的《苏辙〈诗集传〉新探》(四川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向熹《苏辙和他的
〈诗集传〉》(《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资料来源“中国知网”,截止日期为2012-01-05。
。因此有必要对
苏轼、苏辙的学术著述和追求展开深入探讨。
苏轼、苏辙的学术追求
苏轼、苏辙心目中的学术与今天人们对学术的界定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其区别是,苏轼、苏辙对学术的界定比今天人们对学术著述的界定要严格得多,在他们心中,能够称为学术著述的只有对经、史、子集的阐释,具体说,在他们兄弟的著述中,只有《易传》《书传》《论语说》《诗集传》《春秋集解》《古史》《老子解》七部书可以称为学术著作,其余的策论、政论、史论等并不在学术之列,而今天人们对学术著述的界定其实是包括后者的。就联系说,苏轼、苏辙对学术著述的界定,与今天人们对学术著述的界定又大致是一致的,对经、史、子集的阐释现在也还是学术研究的一部分。
苏轼、苏辙对于学术的追求贯穿了他们一生。最早可以追溯到他们的青少年时期,这一点苏辙表现得特别明显。皇祐五年(1053),苏辙15岁,“辙少读《易》与《春秋》,好道。”【1】121至和元年(1054),苏辙16岁,“辙作《夏论》、《商论》《周论》。”《栾城遗言》:“公年十六,为夏、商、周论,今见于古史。”【1】121虽然如此,但《诗集传》《春秋集解》《古史》《老子解》四部学术著作直至政和二年(1112)苏辙去世前才最后完全定稿。从十五六岁开始著述,到74岁才完成,可以这样说,苏辙一生倾注心血最多的就是其学术著作。当然,苏轼、苏辙在处理建功立业、学术著述、文学创作三者关系时是有轻重缓急之分的。能够经世济时、建功立业时,他们的主要精力放在致君尧舜上;而当建功立业遭受挫折时,苏轼、苏辙才把主要精力投入学术著述上。如果学术著述是功业的话,那么苏轼的“平生功业”在黄州、惠州、儋州,苏辙的“平生功业”则在筠州、雷州、循州以及许昌。
苏轼的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人们都比较熟悉苏轼《自题金山画像》的两句话:“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2】2641人们包括笔者对此曾做过多方面解读,但大多从政治、文学方面进行解读,其实多少有些隔靴搔痒,没有抓住实质和要害【3】。不联系苏轼、苏辙的学术追求,就无法真正理解苏轼《自题金山画像》的真正涵义,而从学术角度分析,对此就一目了然了。苏轼之所以说他的功业在黄州、惠州、儋州,是因为他最为看重的三部学术著作《易传》《书传》《论语说》都是在黄州、惠州、儋州完成的。
在黄州,苏轼基本完成了《苏氏易传》《东坡书传》《论语说》的基本框架。为了完成《易传》,他向好友陈季常求助并预告其成书时间:“欲借《易》家文字。”[4] 1566 “《易》义须更半年功夫练之,乃可出。想秋末相见,必得拜呈也。”[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