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五下《怎样移动重物》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一堂典型的探究课,针对一种现象或一个问题,按照提出设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索、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的规律来组织课堂教学,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几点是需要我们注意的:一是对于提出的现象或问题,一定要贴近学生平时的生活,我们教师在设计教案时一定要以儿童的心态来分析学生的情况,有时在引入探究内容时可简洁明了些,不宜过分复杂,本课就是从怎样搬动一块石头入手展开研究,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二是对于实验器材的准备,实验器材不在多,贵在精,能满足探究即可。教师还应该认识到,本次实验中的器材和工具,学生是否熟悉、是否容易上手,如果学生不熟悉,在正式探究之前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怎样对其进行使用,本节课中用机械工具箱中的平衡架来组装一个杠杆,我认为这个工具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存在一定的陌生感,因此,老师先需要指导学生进行组装,熟悉一下,然后再利用其进行探究实验,如若没有这个缓冲过程,对于后续的实验事必会增大难度。三是实验方法的指导,对于学生来说,实验之前一定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方法,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一定问题的,是一定要有结果的,实验的目的可以由老师提出或学生提出,是探究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绝对不能进行毫无目的的实验。而实验的方法和过程,一开始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不能任其胡来,所以在第一次实验前,教师进行了引导,让学生依次选择力点,挂起上勾码,记录数据,然后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熟悉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避免了盲目和混乱,而第二次实验,学生已经“心中有数”,这时教师可以不必手把手的教,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方法,教师只需适当指导,这样既发挥其主体作用,又体现了科学课堂实验由“扶”到“放”的梯度层次附送: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五下《怎样移动重物》教学反思2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五下《怎样移动重物》教学反思2这一课的前半部分“认识杠杆”,我主要以讲授为主。学生也很容易理解杠杆的三个作用点:重点、支点、力点。其中,在判断螺丝刀是否是杠杆时,我认为学生的观点要比教参中的更完善。他们认为:在拧螺丝钉时不是杠杆,而用它来撬东西时就是杠杆。对于书中介绍的几种工具,我认为都需要学生找出它们的三个作用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这三个部位的熟悉,也有利于后面杠杆尺的研究中,学生关注这三个作用点之间的联系。我把这一课的重点放在了“研究杠杆的秘密”。这一课的实验设计我觉得并不难,但是怎样判断这种杠杆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是不省力也不费力却有点难度。学生在讨论后,大部分同学提出的方法是:在杠杆平衡的情况下,可以看挂的钩码数,如果力点的钩码数少于重点的钩码数,就是省力杠杆,反之就是费力杠杆,如果两边钩码数相同,就是不省力也不费力。但这种方法在实验中是比较费时的。还有小部分同学提出来方法是:两边的钩码数相同,如果力点处下沉则是省力的,反之则是费力的,如果杠杆平衡则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的。他们认为:同样多的钩码数,说明两边用的力是一样的,而同样的力我可以把你撬起来,说明我用的力还可以比你小一些,所以可以判断是省力,反之道理相同。另外,还有个别同学提出在离支点距离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