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88年的石顶山.doc

格式:doc   大小:37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88年的石顶山.doc

上传人:drp539606 2019/7/25 文件大小:3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88年的石顶山.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我讲述这段与石顶山有别样的经历,也算是怀旧吧。石顶山现在位于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五通镇石顶山村,历史上因山上有佛教寺庙而得名,海拔998米,有1000多年的历史。虽说石顶山属合江县五通镇管辖,但他又与合江县石顶乡有牵连。石顶山在五通镇但为什么以五通镇的毗邻乡命名呢。当然石顶山现在归五通镇管辖,但历史上是属于那个乡镇管辖因为没有去查证过资料,所以不清楚。但我在石顶乡建设市重点工程水电站项目时得到了一些捕风捉影的依据,据当地长辈们讲述:石顶乡的由来是因石顶山在民国时期山上的土匪被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收编,红军横渡赤水河原计划从贵州省赤水县城以上的石顶山附近赤水河河段渡河。临近渡河时因收编石顶山土匪的事向外泄漏,于是国民党派兵进行了剿灭,破坏了红军渡赤水河采用的对岸接应计划,红军渡赤水才改道于石顶山的上游河段进行。解放后为了纪念石顶山红军就将在密溪沟河畔的海堂坝所在乡政府改名为石顶乡。去石顶乡政府所在地的海堂坝只有一条蜿蜒崎岖的单独进出公路,或在山嶂壁上作来回绕摆行驶,或在起伏叠加的山间作一会儿上爬一会儿下滑的跳跃式运动驾驶,当然免不了要经过一边是山壁而另一边是悬崖的情况了。为避开山脊高度常选择山坳通过屏嶂山峰,由此增加了不少迂回的路程,起点是五通镇的大岩路口,尽头是石顶乡的海堂坝。大岩路口是因公路边有一个大岩腔而得名,岩腔不同于岩洞,他就象是张着的一大嘴巴,这里的岩腔也被政府用作粮库之用。此路属山区泥石公路且路况很差,座车得需要半个多小时。在距离海堂坝不到两公里的地方有一座桥名为红军桥,也是为了纪念石顶山红军而取名的,桥不长为只有单拱的石桥,此石桥正处于山间溪流流入密溪沟小河的口子上,后来人们都将这一山间溪流叫做红军桥沟或也叫为密溪沟。这条山间溪流有数公里的路程,两侧山高树茂花草充盈,溪沟不甚宽敞,山脚即也是在溪沟的两侧是密密的竹林,道路就在竹林中好似长廓。溪水不大但溪床并不狭窄且都为红色岩石别有一番风味,每当下大雨时就有大水来袭滚滚而下,所以溪床被冲的很干净无泥土,其中的滩涂和水塘是沐浴的理想场所。潺潺的溪水一会经过滩涂、一会经过小瀑布跳下水塘,在水中倒映的竹影、山影、树影,不经意间会有海市蜃楼的虚幻感觉。水流不大则大鱼不喜欢,但却是小鱼儿们快乐的天堂,清澈见底的水中有时会看到鱼儿游动的影子,这里鱼儿不多有可能是因为水太清澈的原故吧。人在竹林中行走好象在感受桑拿般湿润空气,心情好的时候鸟儿会为你歌唱,花儿会为你微笑,穿过竹林那斑驳柔和的阳光过后偶尔会拂面飘来一阵轻雾,会给你有被接受护肤霜护理的感觉,是够滋润的。红色的岩石是石顶山片区的一特色,这一特质岩石风化后的泥土很适合杉树的生长,杉树是这里的主要树种之一,也是当时当地的经济林树种之一。岩石含水量大质地不硬但不易风化,随含水量多少而产生的收缩变化也大,新开采的岩石断面在太阳下会出现头发粗细的收缩浅缝,因空气湿度大,在没有阳光照射时收缩浅缝会消失。岩石质地不硬易于加工成房屋墙体砌块,当水份蒸发后质地会变硬且不易风化,是一种很好的建筑材料。石顶乡的人们要去石顶山主要就是通过密溪沟而上,再翻越多座石顶山脉上的山峰而到达石顶山的。石顶山区的人们纯朴,与之交往为人实在真诚,其中有一部分人口是苗族。当时与外面的人接触较少,是值得信赖的人,但处事有些直撬使你觉得常常想不到一块,似好难相处。不是大放晴的天气时山腰时常飘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