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是因为血液与试管壁接触,启动了内源性凝血过程。(NS)<1号试管。王卓强等研究发现血液稀释后凝血功能与血液稀释程度相关,生理盐水占20%加快了血液凝固的进程,30%、40%稀释的凝血功能未受影响,50%稀释的血液凝固能力开始减弱,60%稀释的血液凝固能力受到严重影响。其可能的原因是(1)液稀释破坏了凝血酶与抗凝血酶的动态平衡,相较于凝血酶而言,抗凝血酶的活性更容易受到血液稀释的影响,因此产生了高凝状态。(2)有学者则通过体内实验得出推论,认为是凝血酶原的激活增加促成了高凝状态。而30%、40%稀释度组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可以推测是在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以及血小板的浓度稀释与功能增强之间达到了一种动态平衡。当稀释度达到50%,甚至是60%的时候,由于某一种或是多种凝血有效成分的功能增强已不足以代偿其浓度稀释的影响,就会导致凝血功能整体性的下降,进入失代偿期。(肝素)>1号试管,是因为肝素是抗凝剂,主要通过以下机制增长了血液凝固时间:①增强抗凝血酶Ⅲ与凝血酶的亲和力,加速凝血酶的失活;②抑制血小板的粘附、聚集。(草酸钾)>1号试管,原因是草酸钾是抗凝剂与血液中Ca+结合生成草酸钙沉淀,减少了Ca+,抑制了凝血过程。(均匀石蜡)>1号试管,血液接触到粗糙的表面,促进因子激活,促进内源性凝血,凝血加速。(肺组织浸液)<1号试管,肺组织浸液含组织因子,组织因子FⅢ启动了外源性凝血过程,加速了血液凝固过程。(棉花)<1号试管,血液接触到光滑的表面,阻碍因子激活,阻碍内源性凝血,凝血减慢。(冰水)>1号试管,酶的活性随着温度的不同而不同,冰水降低了血液中凝血酶的活性,使凝血过程减慢。参考文献:[1][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8,33(10):-1268-12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