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伤寒论》阳虚阳郁证辨治规律探析.pdf.pdf

格式:pdf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伤寒论》阳虚阳郁证辨治规律探析.pdf.pdf

上传人:sdhdjhty 2015/12/9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伤寒论》阳虚阳郁证辨治规律探析.pdf.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时珍国医国药年第卷第期..
《伤寒论》阳虚阳郁证辨治规律探析
郑丰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摘要:重阳气是《伤寒论》的基本思想之一。仲景辨治六经病证时,因三阴脏寒之不同,以桂枝、干姜、附子等辛温之品
顾护温补阳气,以健阳气之体为本;又针对邪气之有形无形,阳郁于表里、上下之异,采用宣散或消导之法,宣通阳气,以
复阳气之用为要。故补阳和通阳是仲景救阳气的两***门。
关键词:《伤寒论》; 阳虚; 阳郁; 辨证论治
标识::./......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重阳气是贯穿《伤寒论》六经辨证中的重要学术思想之一, 漆龙骨救逆汤、桂枝加桂汤主之,此类方药均桂枝甘草合剂为基
从三阳病到三阴病,从经表证到脏腑病,仲景对因阳气之体或阳本药对,以复心阳。
气之用的病变均有论述,在治则治法上因六经病证之不同而有补若病程日久,累及肾阳,证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或下利清
阳和通阳之别,但总的原则仍不离恢复阳气生理功能为要,正如谷、大汗亡阳、脉沉微、但欲寐者皆为阴盛阳衰,真阳竭绝,生死反
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所云:“伤寒一书,始终以救阳气为主”。本掌易辙之时,则以大辛大热之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
文拟对仲景对阳虚阳郁证的辨治规律进行梳理与探析,以冀为临汤、通脉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干姜附子汤、白通汤、白通加
床选方用药提供参考。猪胆汁汤,但总不离附子配干姜,以回阳救逆,使阴霾消散,阳气
承《内经》之旨,阐发阳气之要义复用;若少阴阳虚兼水气上泛下渍,心悸头眩、下利、四肢沉重,又
《素问· 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以真武汤、附子汤以温阳利水除湿。其他如若厥阴寒滞肝脉,血
寿而不彰”、“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阳气者,精则养神, 虚寒凝,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又以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当归
柔则养筋”。李中梓在《内经知要》中注日:“天之运行,惟日为四逆加吴茱萸汤主之;肺阳虚衰,寒饮蕴结,咳吐白色泡沫痰者,
本,天无此则昼夜不分,四时失序,晦暝幽暗,万物不彰矣。在于以干姜细辛五味子散寒蠲饮。
人者,亦惟此阳气为要,苟无阳气,孰分清浊孰布三焦孰为呼分表里上下。构建通阳之法度
吸孰为运行血何由生食何如化与无天日等矣。”这种《素问· 六微旨大论》篇云:“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
“阳主阴从”的“重阳气”理念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即谓升降
医圣张仲景,师法《内经》,在《伤寒论》中常以阳气盛衰作为出入是阳气布运流行的方式,如此阳气方能发挥温熏、营养、气
决定疾病顺逆的标准。如太阳病一误再误,“手足温者,易愈”; 化、防御、固摄等之用;反之,若阳气郁遏,则百病丛生,故岐伯日:
对于在少阴病和厥阴病则谓“吐利躁烦,四逆者死”、“脉不至,不“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治当“谨守病机,各司
烦而躁者死”、“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脉微,手足厥冷, 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
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下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素问· 至真要大论》。因“血为气
利至甚,厥不止者,死”,此乃“有阴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