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忠孝文化探究忠孝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孝顺父母、弃恶向善、勇于担当、诚实守信、诚恳、执着、感恩等精神品质,对于提高学生道德素养、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让学生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提高道德修养。2015年高考全国卷一作文要求学生对女儿举报父亲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打手机谈看法,其立意的核心文化思想就是要求学生辩证地看待孝情与法的关系。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忠孝文化传统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一、忠孝的文化内涵《孟子•尽心上》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可见,“孝”就是一种本能的反映,而这种本能就是人类孝意识的起源。《尔雅》指出“善侍父母为孝”,即是说子女应该尽心侍奉和照顾父母,尽到做子女的责任,是父子之间的一种伦理关系。“忠”的观念出现较晚,是指在封建政权确立之后,君主与臣子之间的政治关系,“忠”规定臣子对君主应尽心奉事,敬上就叫忠。是“孝”观念的扩展与深化。在以血缘关系的远近来确定政治关系的“家国同构”的封建社会,“孝”和“忠”是合一的。儒家思想常常把孝放在首位,认为只有孝子才能成为忠臣,因此在考察和选拔官员时尤其要注重对“孝”的考察。举孝廉成为汉代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一种制度。忠孝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有助于提高学生人格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二、,弃恶向善的美德“百善孝为先”。孝文化精神的积极思想对于培养学生敬爱父母能起到较强的促进作用,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引导学生向善都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当今社会正处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期,价值观念多元化,不少人受利益的驱使,变得越来越功利,有的人不赡养父母,甚至打骂父母,让父母流落街头。这些不良风气在某种程度上必然影响学生不孝顺父母。目前社会上出现了学生弑父母、杀老师的事件。因此,通过孝文化的宣传教育,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正面的引导,可以教育学生向上向善,敬爱父母,尊敬师长,让他们明白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道理,让他们爱师如爱父。让学生能够对父母的错误观念进行纠正,对父母的错误行为能够加以制止。、恪尽职守的精神品质忠孝思想中的“孝”强调在家尽孝,严守家庭伦理纲常,担当起养老送终的家庭责任,最终达到“齐家”的目的,有助于和谐家庭的建构。“忠”强调在朝做官要尽忠,恪尽职守,根据自己的职位行事的强烈的政治信念与社会责任感,为人臣则当经天纬地、利济苍生,承载着对家国天下强烈的担当意识和济世情怀。荀子提出自然界和人各有其不同的职分、功能,人们应当各守其分而彼此和谐的主张就是忠孝思想的体现。、诚恳、执着的道德品质忠孝思想主张孝慈,强调对国家和人民要孝忠。在封建宗法制度的国家里,国是大家,君主就是最大的家长,普天之下的百姓都是君主的子民。在这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家国同构的社会中,子女对父母要敬爱、顺从、赡养,臣民对国君要侍奉、归顺、服从。孝与忠辩证地统一于封建家长制国家的伦理纲常之中,孝是忠的前提和基础,忠是孝的扩大和提升。无论是尽孝还是尽忠,都强调要诚实守信、诚恳、执着,不虚假,不搞形式,尽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