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二章防灾减灾第一节洪水灾害1988年至2007年20年间,我县先后发生了八次大的局部暴雨、山洪、泥石流灾害。给当地群众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尤其是2002年6月9日四亩地洪灾、2003年8月29日县城遭遇的暴雨、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1988年8月7日晚11点半左右,江口区局地突降特大暴雨,据记载降雨量1小时达53mm以上。8月8日零点左右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江口区的竹山、黄金、沙坪、江四乡部分地方遭受严重水灾。全区受灾人口544户2438人,倒塌房屋31间,形成危房133间,因夜间涨水,不少户仅人逃出,其它财产袭击一空。7日晚竹山、黄金因滑坡各死亡1人。因灾全区水毁广播线路5840米,电杆119根;水毁水电站1处,拖拉机1台;,河堤11805米,鱼塘1处,,沙小公路冲毁5米以上的石拱桥3座,涵洞10处,。8月8日区上领导亲自赴灾区查看灾情,9日安排区公所干部步行到村、组查灾,并做好受灾群众的思想发动工作,安定民心,号召群众自力更生、生产自救,同时要求乡上据实摸清灾情逐级上报。(二)1989年7月18日下午19时至晚21时,广货街镇沙沟村发生特大暴雨、大风、山洪、泥石流灾害。全乡266户,1134人遭受严重经济损失,洪水冲毁房屋9间,造成29间危房,冲垮草房2间,水利、水电设施、农作物也严重受灾。江口回族镇向坪村一农民过河时躲避不及被洪水冲走死亡。7月25日下午15时30分至17时,平河梁顶一带降特大暴雨,暴发山洪,下午5时作业,高达2米多的洪峰沿长安河、东河倾泄而下,由于暴雨洪水来势凶猛,西万路157公里处路基被冲坏14处,塌方3400立方米,使公路交通中断。洪水经过县城时,冲走3名在河道玩耍的儿童,2名经抢救脱险,1名被洪水冲走死亡。这两次暴雨洪水灾害的特点是:降雨强度大,山洪、泥石流来势凶猛,防不胜防,破坏性大,是三十多年少见的突发性灾害,由于各级领导重视,防抢撤及时,抢险救灾措施得力,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减轻了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三)1993年8月3日晚22时至8月4日早11时,我县境内普降暴雨。12小时降雨量63毫米,4日早7—10时,城关地区突降特大暴雨,3小时降雨量达48毫米,暴雨中心位于平河梁以南栏木厂、火地塘、腰岭关一带。由于强降雨集中,山高坡陡,山洪急滚直下,长安河、渔洞河和东河河水暴涨,9时30分,渔洞河滚滚洪水挟着大量泥沙、树渣、杂木奔涌而下。集雨170多平方公里的长安河河水猛涨。宁陕县公路管理段门前大桥的泄洪孔被木头、杂物堵塞,肆虐的洪水自桥面冲击并涌向河堤东街,洪水越过桥面高近1米,大桥栏杆均被冲毁,关口里街及河堤东街公路漫水30至50公分。洪水冲进了县公路段大院、农贸市场及临街的低洼商店、民宅。东河水势更为汹涌,原县中队营房先行进水,营房外侧河堤危在旦夕;县水电局职工住宅楼一层距洪水面不足30公分;县政府老办公楼后厕所及原县委家属院外侧楼房进水;东河与长安河交汇处防洪堤冲毁10余米。洪水持续45分钟开始减退,汛情基本得到控制。这次大洪水的特点是:突发性强、来势凶猛、历时短。据水电局技术员实地测算长安河洪水流量为628m3/s,东河为620m3/s,两河交汇处为1250m3/s。根据历史记载,宁陕城区第一次进水是民国15年(1926年),洪水超过1972年,此次洪水为50年一遇的洪水。由于洪水来势凶猛,给我县造成巨大损失,受灾面积约460多平方公里,特别是城关区、太山区、蒲河区8乡1镇43各村、149个村民小组、1614户受灾最为严重。全县的交通、水电水利(城区水厂受损严重)、林业、农作物、房屋等损失严重,水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共达1100万元。因灾死亡1人,失踪2人,重伤2人。(四)1998年7月5日晚至11日,连续5天全县普降特大暴雨,,。特别是7月5日晚20时20分至21时10分,,特大暴雨导致山洪、泥石流、滑坡多处发生,县境内长安河、汶水河、蒲河、旬河、池河五条主要河流水位暴涨,其中蒲河、,属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四亩地街被洪水围困,半数居民家中进水;县城关口下街积水达50公分以上,据不完全统计,截止7月11日,全县20个乡镇都不同程度的遭灾,重灾区有四亩地、广货街、江口、沙坪、黄金、龙王等6个乡。,间接经济损失2850万元,全县农作物、房屋、多种经营、水电水利设施、道路交通、通讯设备等遭受严重破坏。由于山洪暴涨,县中队1名战士8日早6时左右倒垃圾时不慎失足落水,被洪水冲走,打捞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