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西泠印社百年.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西泠印社百年.doc

上传人:drp539603 2019/8/3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西泠印社百年.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一个成立于清末的中国文人社团,经历了晚清的风云变幻、抗战的八年烽火和文革的十年浩劫,遭遇了中国几千年未有的变革和政权的更迭。在风起云涌的历史进程中,西泠印社那些手拿画笔和刻刀的书生,犹如水边的芦苇,虽然柔弱,却没有随波逐流。他们保住了中国金石篆刻史上的重要资料,吸引了吴昌硕、李叔同、启功、赵朴初等众多大家……西泠印社经历世纪风雨洗礼20世纪初,4个年轻人经常聚在杭州西子湖畔畅谈他们最钟爱的篆刻艺术。1904年,他们决定在西子湖畔的孤山上成立社团,并取名为西泠印社,这4个年轻人也被后人****惯地称为印社创始人——丁仁、王福庵、吴隐、叶铭。丁仁捐献出自己家在孤山上的土地准备建筑印社的大本营。接下来,4个人都拿出多年积蓄,筹划印社的营建。修建印社的工程也得到了附近达官富商和印学爱好者的支持,很多人捐款捐地,积极参与建造。西泠印社初具规模后,每年春秋两季,他们齐聚孤山,研****篆刻,品玩金石,吟诗作赋。孤山上的热闹风景渐渐传播开来,王国维、康有为、鲁迅夫妇、郁达夫夫妇、林语堂等一些社会名流,虽不是印学中人,却也经常登上孤山,来到西泠印社小坐。后来,西泠印社秉承精英之社的传统,吸引了文化界各个年代的精英,被称为20世纪传统中国画四大家之首的吴昌硕、曾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马衡、主持补抄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张宗祥、素有“海内榜书沙翁第一”美誉的沙孟海,以及为人们所熟知的赵朴初和启功,这些在中国文化史上响当当的人物都曾当过西泠印社社长。自1904年至今,历经100多年的经营发展,西泠印社已成为全国仅有的两个国家级社团之一,然而包括已故社员,它所拥有的社员总数却只有400人左右。令人欣慰的是,近些年来,西泠印社的影响已经波及海外,除了有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的海外社员,还有来自法国等欧洲国家的海外社员,由此西泠印社真正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又一重要基石。李叔同的94枚印章1918年,对于西泠印社社员李叔同来说是不平静的一年。这一年之前,他曾是一个翩翩公子、风流名士,是在《太平洋报》挥洒画笔的报人,是随着一曲《送别》驰名天下的诗人和音乐人,同时还是一个21岁就出版《李庐印谱》的青年篆刻家。然而,这一年之后,这个曾经“二十文章惊海内”的李叔同竟淡出俗世,一个被佛家弟子尊奉为律宗第11代世祖的弘一法师出现在历史舞台上。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在西湖旁剃度出家。可是,对自己的作品,尤其是那些多年来珍爱的印章字画、诗文书稿又该怎么处理呢?再三斟酌之后,李叔同决定将半屋子西洋油画、美术书籍送北京美术学校,所藏字画送好友夏丏尊,音乐、书法作品送学生刘质平,零散杂物送知己丰子恺,自己常用的94枚印章则捐给了西泠印社。在接受了这94枚印章之后,李叔同的好友、西泠印社的创始人之一叶铭亲自撰文,希望这94枚印章能够同大师杰出的品格和才华一道与湖山共存。90年后的今天,曾经的风流人物虽早已远去,但他们的精神气质却融进这里的每一块青石、每一寸泥土,成就了一片兼具湖山风景与人文风情的园林胜景。珍贵藏品竟是个人捐献西泠印社社藏丰富,其中的很多文物都来自社员个人的捐献。他们秉持着爱社如爱家的精神,无私地将诸多苦苦搜寻而来的文物捐献给印社,最终使其成为我国极其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钟山房印举》是被海内外印人奉为经典的浩瀚巨制,其作者是清代著名的金石大家、因收藏毛公鼎而闻名天下的陈介祺。《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