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岱庙双龙池.doc

格式:doc   大小:63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岱庙双龙池.doc

上传人:yzhqw888 2019/8/7 文件大小:6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岱庙双龙池.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岱庙双龙池岱庙双龙池简介岱庙又称东岳庙、泰庙,是古代帝王奉祀泰山神,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始建于秦汉,拓建于唐宋,是泰山上下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建筑群。岱庙,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清单。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双龙池位于岱庙遥参坊南,清光绪六年(1880年)为引王母池水而建,因池内东南、西北各有一石雕龙头而得名。双龙池每两栏板之间用一望柱,柱身断面为正方形,立在通长的地栿上,柱头作仰覆莲,柱身分别浅浮雕花卉纹、狮纹,栏板为整块的石板,线刻委角长方形纹,北面正中栏板内侧阴刻行书“龙跃天池”四字。池周围有《双龙池》碑和《万古流芳》碑,均为清光绪七年(1881年)引水竣工的记事碑,池西有古槐一株。双龙池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其一,它是城市记忆的“名片”。双龙池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位于泰安历史文化轴线上,南接泰城最古老的街道——通天街,北依帝王登封泰山的古御道起点——遥参亭,在古代这里一直是古泰城的中心,被称作“亭子门首”,成为泰城的主要地标。其二,它是古代城市饮水工程的典范。在双龙池建立前,由于泰城内井水多苦涩,被称为“苦水井”,居民吃水都要肩挑人抬,往返数里到山上泉溪中汲取,十分辛苦。清光绪初年,泰安的官员为解决泰城居民饮水之难,在遥参亭前开凿双龙池,修“曹公渠”,专引王母池之水,环绕岱庙注入池内。曹公渠每隔五十步留一井口,供居民打水。现池旁有“曹公渠记碑”、“双龙池记碑”等,记述了当年修建水池的经过。附:相关资料双龙池记碑泰郡多山而少水。辛巳夏,余来守是邦,邑令曹亦后先莅任焉。民以城无蓄水为憾,既饮泰山而甘,问于泰人,得于城西数百步之遥,其上则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有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天地自然之利,不引之适于用,弗贵也。城中每遭回禄,救援莫及,守兹土者,莫不以兴水利为念。前太守增公、梅公有志未逮,旋擢任去矣,士民感之。公余暇,余与泰人共创此议,具有同心,始犹疑其难,继访羽士张传彬,具述水源,众绅士李三策等董理其事。爰不辞艰巨,力图其成,博采众议,禀请上宪,酌同捐廉以兴是举。时维盛夏溽暑,登山相其机宜,观其流泉,导泰山之源,自王母池而下,环绕岱庙,贯注遥参亭前,结大池以停奔湍之势。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因颜曰“双龙池”,都人士具大观焉。因溪理沟,节次开池以蓄水,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民之所共适。县署前结池于左,混混原泉,盈科而进,取用称便。是水也,发源于泰山之巅,绕城中,达汶河,二百余里之源流,一以贯之。夫惟政通则人和,人和则百废兴,踊跃从公,不日告成,欢乐之象,感召天和。是岁雨旸时若,乃亦有秋,有自来欤。衣食足然后礼乐兴,将见人文鹊起,科甲蝉联,于文教风俗大有裨焉。好恶同民,未之能信,窃愿成此志云尔。因弁数言,以为之记。泰安府知府曹濬澄撰。(以下题名略)光绪七年十月十□□。说明此铭文刻在“双龙池”碑碑阴,刻于光绪七年(1881)。双龙池的传说在泰山脚下泰安城的通天街北边,紧靠遥参亭有一座方形水池,人称双龙池。相传很久以前,泰城里的人吃水十分困难,要到山根下的王母池去挑。一年夏天,久旱无雨,泰山上的树木花草大都被烈日烤焦了,王母池中的水也只剩下一小湾,挑水的人成群结队,从山脚一直排到岱庙城墙。这天,有一个白发老太太从山根的红门宫里走出来,手提小瓦罐,出了岱庙南门,把小罐摔在了地上,飘然而去。接着那儿出现了一个清澈的泉眼。人们说这是泰山老母来搭救泰城百姓了。这泉水很旺,涌流不断,四外漫淌。后来有位姓曹的员外出钱,修了个方形水池,水池两角刻着两个龙头,东南一个吐水,西北一个吸水,把水排到奈河里去了。打那以后,人们便把这池叫作双龙池。选自《泰山区民间文学集成》 泰安日报20080715期探索·发现“曹公渠”与“曹公”的百年误解2008-07-15  徐春燕)“曹公渠”石刻位于泰山王母池下梳洗河西岸的崖壁上,是为纪念清朝末年的引水工程而立,该水渠将梳洗河水引至城内,极大地方便了泰城居民用水。因当时主持其事的地方官姓曹,泰城百姓为表达感激之情,将水渠命名为“曹公渠”。据民国十八年《重修泰安县志》记载,曹公即时任泰安知县的曹钟彝。记者近日获悉,市文物局田承军硕士经研究证实,曹公并非知县曹钟彝,而是另有其人,《重修县志》及之后的一些文献有关曹公渠的记载是失实的。据田承军考证,“曹公”乃是当时的泰安知府曹浚澄,时任泰安知县的正是曹钟彝。赵步灜撰写的《曹公渠碑》称,“辛巳(光绪七年)春,太守曹老公祖、邑侯曹老父台来莅兹土”,太守即知府曹浚澄,邑侯即知县曹钟彝。曹浚澄到任后,体察泰城民情,探询百姓疾苦,为老百姓办了很多实事、好事。他尤其关注泰城居民的饮水问题,当时泰城“民以城无蓄水为憾”,“城内外无水,虽有井而咸苦不可食”,当时居民多去城西汲水,摩肩击毂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