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旅游黄金周假日经济利弊分析 摘要:从1999年到2008年,黄金周已经走过10个年头。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长假消费热潮,从最初的备受追捧到现在的饱受争议,此一过程令人印象深刻。自1999年以来,黄金周就一直是刺激消费、拉动经济的大好时机。从不断攀升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黄金周”继续为吃、住、行、游、购、娱及众多衍生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虽然“黄金周”的运作还有这样那样的尴尬,取消之声不时有之,但“黄金周”仍然吸引人非议。。“七年之痒”拷问之下,黄金周何去何从?本文详细阐述了旅游黄金周的利与弊,从多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期望 关键词:黄金周,假日旅游,经济,交通,破坏 一、黄金周的总体概括 “黄金周”是1998年我国市场需求不足,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为了刺激国内需求而推出的一项经济活动或说制度安排。由于当时国内经济处于通货紧缩期,加上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消费市场低迷。为解决难题,从中央到地方都想了很多办法,但效果均不太理想。有一次,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利用假日到故宫视察,看到了假日消费市场高涨的场景深受触动。很快,有关部门便提出了利用假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思路。具体做法是把两个双休日和国家法定假日结合,形成一个比较长的假日时间。到了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增加公众法定休假日,由原来的每年7天调整为每年10天。春节、“五一”、“十一”法定休假3天,加上调整的前后两个双休日,就形成了春节、“五一”、“十一”三个连续7天的长假,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黄金周”。到目前,“黄金周”已经历了7年。由于它在短期内对国内经济尤其是对市场消费的影响,社会各界包括经济学家对其上升到“假日经济”的高度来认识。除了拉动经济增长外,对人们休息权的尊重也是当初实行“黄金周”的一个因素。从整个人类的休息权演变来看,也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在1860年英国工业革命初,工人每周要工作6天,一天工作10小时,到20世纪初,美国的工人每周仍要工作60小时,直到1935年,西方大多数发达国家才规定,一周工作5天每天8个小时。可以说,休息是人类固有的权利,也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标志。新中国从建立开始,我国实行的都是每周6天工作制。到1995年5月1日,我国才实行双休日。随着我的提高,到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年假休假办法,把“五一”、“十一”、春节休息延至7天,于是“黄金周”应运而生。这对商家而言,是一个绝好的赚钱机会,对老百姓而言,是一个难得的休闲、会客时期,而对于旅游业而言,是一个难得的黄金时期。二、“黄金周”曾经风光无限1、据了解,我国实行七年“黄金周”后,,实现旅游收入4755亿元之多。不可否认,“黄金周”不仅为老百姓提供了休闲旅游的好机会,而且仍在扮演着“经济增长点”的角色。但是,翻看近几年来的“黄金周”新闻,冷静思考“黄金周”的7年历程,从备受追捧到饱受争议,从运动式的旅游方式到给社会造成的供给压力,从服务质量下降而造成的大量投诉,从旅游业的盲目过度开发到对资源的破坏,“黄金周”遭遇的尴尬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黄金周”设立的初衷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拉动经济扩大消费,营造所谓的“假日经济”。现在看来,经过几个“黄金周”,并不能达到使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