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本质安全论文本质安全从理论方法到生产实践‘本质安全’一词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提出来,一开始它指的是在安全工程中机械设备、物理环境等生产条件的安全。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词汇逐渐贯穿于各行各业的安全生产领域。那么现如今何为本质安全?本质安全是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的功能。具体包括失误—安全功能(误操作不会导致事故发生或自动阻止误操作)、故障—安全功能(设备、工艺发生故障时还能暂时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安全状态)。本质安全理念认为,所有事故都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本质安全广义上是指“人—机—环境—管理”这一系统表现出的安全性能。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其完整性,使整个系统安全可靠。一是人的安全可靠性。不论在何种作业环境和条件下,都能按规程操作,杜绝“三违”,实现个体安全。二是物的安全可靠性。不论在动态过程中,还是静态过程中,物始终处在能够安全运行的状态。三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在日常安全生产中,不因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况而发生重大事故,形成“人机互补、人机制约”的安全系统。四是管理规范和持续改进。通过规范制度、科学管理,杜绝管理上的失误,在生产中实现零缺陷、零事故。本质安全管理的目标是通过以预控为核心的、持续的、全面的、全过程的、全员参加的、闭环式的安全管理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做到人员无失误、设备无故障、系统无缺陷、管理无漏洞,进而实现人员、机器设备、环境、管理的本质安全,切断安全事故发生的因果链,最终实现杜绝已知规律的、酿成重大人员伤亡生产事故的发生这一本质安全目标。本质安全是“人—机—环境—管理”这一系统表现出的安全性能,故本质安全可从人、机、环境、管理四个方面实现。(1)实现人员本质安全。人员本质安全内涵就是人员做到“想安全、会安全、能安全”,想安全就是职工时刻关注安全;会安全就是职工具有驾驭安全的熟练技能;能安全就是现场作业环境、措施能够有效地保障职工的安全。这是指作业者完全具有适应生产系统要求的生理、心理条件,具有在生产全过程中很好地控制各种环节安全运行的能力,具有正确处理系统内各种故障及意外情况的能力。要具备这样的能力,首先要提高职工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纪律;其次要开展安全教育,实现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有目的培养提升职工的安全自身意识、自觉行为、自身素质;第三要提高职工的政策法制观念、安全技术素质和应变能力。要塑造本质安全人,就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人员自身安全意识及安全技能上,严格安全培训,强化行为养成。要把安全培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加强培训的软硬件建设,突出抓好班组长培训、应知应会标准培训和安全技能培训,注重培训效果,提高职工现场作业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首先要提高施工管理人员和工程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才会有他们的安全行为;有了他们的安全行为,才能保证工程施工的安全进行。在安全管理当中,提高安全意识,使人员都具有对施工安全的自觉能动性,就变得尤为重要。首先是抓好新进场人员的安全培训。良好的安全教育会在施工人员头脑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在今后的工作中会对安全有足够的重视,做到时刻想到安全。搞好安全,本身也是每一名施工人员的职责。其次,班组安全活动要如期进行,包括每天的班前会及班组安全会议。班组安全活动是提高员工安全意识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