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MRI和CT诊断腔隙性脑梗塞对照分析.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MRI和CT诊断腔隙性脑梗塞对照分析.doc

上传人:1529039003 2014/2/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MRI和CT诊断腔隙性脑梗塞对照分析.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MRI和CT诊断腔隙性脑梗塞对照分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探讨MRI诊断腔隙性脑梗塞的价值。方法对50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分别进行MRI和CT检查及对照分析。结果 50例患者MRI扫描发现病灶452个,CT扫描发现病灶72个。结论 MRI对早期病变、微小病变及脑干、颅底、颅顶的病变显示较CT优越,是诊断腔隙性脑梗塞首选检查方法。
【关键词】脑梗塞;磁共振成像;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腔隙性脑梗塞(lacunar infarction)是指脑部深穿支动脉闭塞所致的脑缺血性软化,形成豌豆或粟粒大小的腔隙,高血压是引起腔隙性脑梗塞的直接原因。病灶好发于基底节、内囊、丘脑和脑干[1]。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给诊断带来困难;目前,MRI和CT是显示腔隙性脑梗塞有效的检查方法,尤其是MRI检查。笔者通过对50例腔隙性脑梗塞的MRI和CT的临床资料对比观察,进一步了解MRI对诊断腔隙性脑梗塞的优势所在。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42~92岁,平均65岁。临床表现有头晕、头痛、肢体乏力、偏瘫等症状。
方法
所有病例均行MRI和CT检查。MR为SIEMENS ,常规轴位扫描,层厚5mm,层距1mm,T1WI/SE:TR/TE=428/10ms;T2WI/TSE:TR/TE=4500/92ms;T2WI/IR/CSF=0:TR/TE=8000/89ms。根据病灶位置加扫冠状位或矢状位T2WI/SE序列。CT机为GE CT Hispeed DX/i型装置,常规轴位连续平扫,层距层厚为10mm。
1
.3 统计学方法
观察两组病灶检出阳性率的比较,组间检出病灶阳性率显著性检验用χ2检验,皆应用SPSS 。
2 结果
MRI检查结果
50例患者共发现病灶452个,以大脑前、中动脉分布的皮层下为主。其中额叶187个,顶叶43个,基底节105个,内囊32个,丘脑37个,小脑27个,脑干21个。病灶以斑点状、小片状为主,~2cm。信号改变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T2WI水压抑像278个呈低信号,174个呈高信号,,~2cm的病灶103个。
CT检查结果
50例检出病灶72个,其中额叶7个,顶叶9个,基底节21个,内囊24个,丘脑4个,小脑3个,脑干4个。病灶呈斑点状、小片状低密度改变。~。
结果表明MRI病灶检出数明显高于CT,MRI的额叶和内囊病灶检出率与CT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其他部位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见表1。表1 MRI和CT检出腔隙性脑梗塞病灶的对比(略)
3 讨论
以上研究表明,MR
I病灶检出数明显高于CT,MRI的额叶病灶检出率优于CT组,而内囊病灶检出率不如CT组,其他部位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MRI和CT诊断脑梗塞主要以缺血区脑组织水肿为基础。当局部脑组织灌注低于临界值时,相对的缺氧使细胞内代谢紊乱,引发细胞内环境的改变,从而引起细胞膜钠钾泵功能衰竭,使细胞外钠内渗,细胞内钠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