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二章增值税法
本章内容
第一节增值税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增值税的计算
第三节增值税出口货物退(免)税
第四节增值税的申报与缴纳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增值税的产生和地位,认识增值税的概念、特点及其作用,熟悉增值税法的基本要素、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和管理要求,掌握增值税应纳税额的计算、纳税申报和缴纳方法
教学重点:
增值税法的基本要素;应纳税额的计算
教学难点:
增值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增值税简介(补充)
第一节增值税的基本要素
(一)增值税的产生与发展
增值税是战后由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亚当斯和德国经济学博士西门
子提出。
1954年,法国首先诞生,它是法国为适应经济发展和财政需要,对原来征收的营业税加以改进而成的。
1917年,法国将各类商品分级从量定额征收的产品税改为工商业均按销售额征收2%的营业税。
1925年,将对工商业按统一比例税率改为按商品种类以不同税率征收营业税。
这种营业税对每个商品交易环节都按全额征税,存在着多环节重复征税的问题,同一种产品,经过的经营环节不同,税负也不同,环节越多,税负就越重。
这种多环节的营业税是阶梯式课税制,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是相矛盾的,不仅扭曲了商业竞争,而且容易造成小而全、大而全的企业,严重阻碍专业化协作生产经营方式的发展。
1936年,为解决上述问题,法国政府将多环节课征的营业税改为一次性征收的生产税。
单一生产税虽然克服了重复征税问题,但没能解决日益严重的逃税问题。
1948年,法国为解决逃税压力,进行了商品征税制度的改革。将一次课征制改为分阶段征收制,产品每经过一个经营环节必须纳税,计税依据为企业经营所增加的价值额,即准予扣除前一阶段的已纳税款。但1948年并未使用“增值税”名字。
直到1954年,法国政府将扣除范围扩大到企业购入固定资产的已纳税款,这是才正式定名为“增值税”
采用增值税,对同一件商品,不论生产经营环节增加或减少,只要其最后售价相同,其整体税负相等,这样税收收入就
不受生产经营环节变化的影响而保持稳定,并有利于专业化协
作生产经营,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另外,增值税一般实行“凭发票注明税款扣税法”,不仅简化了征收管理手续,而且形成了各个生产经营环节之间的勾稽关系,有效地防止了偷税。
由于增值税上述税收负担的合理性和征收管理上的先进性,在法国取得成功后,各国政府相继仿效,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税种,目前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了增值税。
(二)我国增值税的实施
我国1979年引入了增值税,1984年10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1994年税制改革后,增值税成为我国税制中最为重要的税种之一,是我国流转税的第一大税种,其税收收入占我国税收总收入的30%左右。对我国财政收入及经济发展影响极大。
1993年12月13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新细则),自2009年1月1日实施。
从税收管理看,属于中央地方共享税,中央75%,地方25%。
二、增值税概念
二、增值税的概念(补充)
增值税是以商品(含应税劳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增值额是指企业或者其他经营者从事生产经营或者提供劳务,在购入的商品或者取得的劳务的价值基础上新增加的价值额。
对增值额的理解:
(1)就某企业而言,增值额是指企业产品销售收入额扣除购入商品金额(非增值额)之后的余额,即:
增值额=销售额-购入商品金额
(2)就一项商品来说,增值额是该商品在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增值之和,相当于该商品实现消费时的最后销售总值。即:
商品最终销售额=∑各环节增值额
案例1
产销环节
进价
售价
增值额
棉花生产
0
30
30
棉纱生产
30
40
10
棉布生产
40
60
20
服装生产
60
100
40
批发
100
105
5
零售
105
120
15
合计
335
455
120
由上例可知,该商品最终销售额120元正好等于六个环节增值额之和,这说明一个商品的销售额是由以前各环节增值额所组成的。
理解3
(3)从理论上讲,增值额相当于商品价值C+V+M扣除物化劳动转移价值C后余下的部分,即V+M是新增的价值。增值性项目主要包括工资、利息、租金、股息、利润等等。
(4)从实际运用看,增值额是指生产经营收入扣除税法规定的扣除项目金额后的余额部分,即:
增值额=销售额-法定扣除项目金额
我国现行增值税是对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以其增值额为征税对象,采用税款抵扣制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