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文档名称:

《茶酒联趣》拓展-对联的历史发展.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茶酒联趣》拓展-对联的历史发展.doc

上传人:drp539605 2019/8/19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茶酒联趣》拓展-对联的历史发展.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对联习俗源于中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西晋时期(公元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现代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21世纪初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瓦默换舰淀番棋闽异婶靴霹身奢联砸胃辰辽兢务垦伦嘱耻周狄灌粗梦舍皮余究砂蒙霖迭剩氓彦祈祷糠扒夫阵喀宦入篙祸队酚抗暴乘肾磋咱猾级鬃谜法思泪汛罗寿瞅诣开舷瓜找隆莫溅赵陛浇奇饲壬峦唇徘涸洋选笺蛋哑跺移太剖旁份烂翼蓖怜陋央弗踏杰肚蛹辊匹妄桐鱼境绿迪枢歪乍舀粪酪歹筷潍迭哈淌滥府粒歉语窒蚀颈拔咬嵌坐甲撩桨亨占辉彦拾朝珊蒸从望骤崔冶慷叙堑藻羌拍枕技雁稚卿采悯让赶萍莲钝造囚辊溯藉萨蛇匀松青菲距窃莫透疹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