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人生的围城——《围城》赏析.doc

格式:doc   大小:43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人生的围城——《围城》赏析.doc

上传人:fangjinyan2017001 2019/8/20 文件大小:4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人生的围城——《围城》赏析.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人生的围城——《围城》赏析一、作者简介钱钟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作家、学者。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5年留学牛津大学,1935年与杨绛结婚,有一女。曾任教于清华大学。他不仅是一位研究西方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成绩卓著的学者,而且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个性的讽刺小说家,在四十年代就享誉文坛。作品有《管锥编》、《谈艺录》、杂文集《写在人生边上》、中短篇小说集《人兽鬼》。著名小说《围城》写于1944-1946年,先后被译成各国文字,得到非常高的评价。二、《围城》主题“围城”二字表面上看,取自法国的一句古语,其含义是:爱情、婚姻或一种人生,“好像是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小说似乎也形象地描绘了方鸿渐等人“冲进”“逃出”的人生经历。其实整部小说所反映的远比这些要深广的多,作者将这种心理倾向扩展到人生万事等诸方面,小说中的许多人物进进出出于事业、爱情、家庭等“围城”,结果几乎是屡屡败北,象征着当时人生“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的困厄,反映了抗战时期上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态,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也包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围城》是中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围城》动笔于1944年,完稿于1946年,其时,作者正蛰居上海,耳闻身受日本侵略者的蛮横。作者着意表现的是现代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众生相。通过主人公方鸿渐与几位知识女性的情感、婚恋纠葛,通过方鸿渐由上海到内地的一路遭遇,《围城》以喜剧性的讽刺笔调,刻画了抗战环境下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彷徨和空虚。作者借小说人物之口解释“围城”的题义说:这是从法国的一句成语中引申而来的,即“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小说的整个情节,是知识界青年男女在爱情纠葛中的围困与逃离,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则是表现一部分知识者陷人精神“围城”的境遇。而这,正是《围城》主题的深刻之处。三、故事梗概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一艘邮轮正从法国向中国驶来,船上有一批中国留学生,都是刚从欧洲学成回国,这其中包括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和他的同学苏文纨。方鸿渐在读高中时随家里做主定了婚,有了挂名丈人,由于他的未婚妻逝世,他的丈人就把为女儿筹备婚礼的钱给他,资助他去欧洲留学。油轮在海上行驶,方鸿渐在油轮上还认识了一位澳门女子鲍小姐,两人交情像热带植物那样飞快生长,鲍小姐引诱方鸿渐,而且麻利地甩掉了他。方鸿渐回到上海后,在挂名丈人的点金银行里兼差,乏闷无聊,就去找苏小姐,在苏小姐的家中,认识了苏小姐的表妹唐晓芙,并热烈地爱上她。求爱遭拒后,他满怀痛苦跟着赵辛楣、李梅亭等人去湖南三闾大学教书,同行还有顾尔谦、孙柔嘉。一行人在旅途中遭遇各种颠簸,才到达目的地。到了三闾大学,学校内教职工勾心斗角、相互倾轧、争风吃醋,种种丑象让赵辛楣、方鸿渐十分反感,先后离开。方鸿渐被学校解聘后,和孙柔嘉一同离开三闾大学,在赵辛楣的劝说下,两人选择在香港结婚。两人结婚后回到上海,赵辛楣推荐方鸿渐到报馆当资料室主任,孙小姐去姑妈的厂里做事。在上海,方鸿渐受尽人情冷淡,倍感凄凉,又因战事迫促,想要离开上海到重庆去寻找机会,由此和柔嘉产生了分歧,最后导致婚姻破碎。到此,一段关于方鸿渐的婚姻人生的围城就结束了。四、人物形象《围城》主要人物及其关系图(亲情)方家三闾大学鲍小姐↑李梅亭高松年苏文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