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论文:《我的赏识教育观》谈赏识教育赏识教育即“赏识成功教育”。有人理解为教孩子说话走路的教育,父母都曾用过的方法。从《现代汉语词典》对“赏识”一词的解释看:“赏识是指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这说明了“赏识”具有对某种“才能与价值”的重视和赞扬。赏识,抓住了孩子渴望被关注、被重视的心理,让孩子在“我能行”“你真棒!”“你很出色!”“这办法真妙!”的赞美声中、自信地走向成功,赏识是符合人的心理需求,特别是孩子更是希望得到他人肯定和欣赏的心理。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他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孩子都需要不断的激励。但也要防止走入误区,不能把赏识的目标定位于狭隘的成功,如第一名、考重点大学等,而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爱心,充满自信,全面发展的新人。一、赏识教育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特征。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孩子正处于生理、心理变化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最大变化、最不稳定的时期,此时尚未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非常在乎他人的看法。因此,由外到内的正向激励能满足孩子内心的积极因素,形成肯定自我的意识。这种肯定自我的多次沉淀,就会积累孩子的成功感,就会种下自信的基础,这对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这种由外到内——“你能行的环境”就能内化为“我能行”的积极行为。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孩子最怕什么?研究结果表明:孩子不是怕苦,也不是怕物质生活条件差,而是怕丢面子、失面子。二、赏识教育并不是表扬加鼓励的教育。赏识本身是孩子最渴望的精神需求,而家长在实际操作中把赏识仅仅理解为表扬加鼓励,于是走进了误区——为赏识而赏识。那么赏识教育到底能不能批评孩子呢?不仅可以批评,而且可以更大胆地批评,奥秘在于“士可杀不可辱”,应该在“看得起,够朋友”的前提下批评。好朋友的提醒是生命的珍贵礼物,孩子会以感激的心态乐于接受这礼物的。比如一位老师是这样批评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的:“像你这样的孩子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来,你难道不知道你是老师心中的骄傲吗?”当然,这种话是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否则便会显得虚假。家长之所以发现“表扬加鼓励”在孩子面前找不到战无不胜的感觉,就是因为家长的表扬与鼓励是肤浅的,充满功利色彩的,“唉呀,孩子进步了,考了80几分。”怎么样听都像是“狼外婆”的表现。肤浅的表扬与鼓励伴随着的往往是对孩子的迁就,忍下的火越积越多,忍无可忍时便终于爆发了,于是,亲子间的裂痕更大。遭受了挫折的父母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赏识教育不能批评孩子。事实上,要让孩子健康成长,批评是必不可少的。毕竟孩子犯错误的过程也是他们不断成长的过程,好多规则,好多道理,家长在该坚持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否则,孩子便不会有正确的对待人生的态度。批评可以,但批评时要遵循一个原则:对事不对人,不能因为孩子在某种事上做错了,就一棍子打倒,将整个人都否定掉了。家长很容易犯这样的错误:“提醒过你多少次了,还这样,你完蛋了。”考试考糟了,“考这么点分,将来捡垃圾都轮不到你”……这样的批评,就像戳向汽球的针,整个泄气。赏识的批评要给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