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范仲淹和中医的渊源.doc

格式:doc   大小:25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范仲淹和中医的渊源.doc

上传人:changjinlai 2019/8/25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范仲淹和中医的渊源.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范仲淹和中医的渊源在《岳阳楼记》中写下传诵千古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的范仲淹(989-1052),不仅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范仲淹当时的官位已经相当于现在的副总理。不仅政绩卓越,在西夏犯境之时还曾被派到边关,守护得一方平安。大家知道的大多数是政治和文学方面的事情,却不知他和中医的渊源。其实他的名句远不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于中医界他也留下“不为良相、必为良医”这掷地有声的话,对后世中医形成了极大的影响。在他之后的数百年中,有些人弃政从医,颇有受到他这句名言影响后所作出的选择,不少医家还引用此名言作为座右铭。这是范仲淹在青年读书的时代,还没当官的时候,有一次到庙里烧香祷告时发誓说我范仲淹一生只为老百姓做事,为百姓好的我就做,让我当官,我就当个好的官,如果不让我当官,那就一定让我做个好的医生,也是为老百姓解除痛苦。他认为在只有名相和名医才能够救国。过去做医生的地位并不高,基本上处于社会底层,一个读书人,最大的愿望都是考取功名,有的人考了一辈子也考不上,因此很多落第的人受此话影响而从医,也拿范仲淹这句名言来鞭策自己。后世的很多医书的序言里,别人在介绍的时候都要写上:“昔范文正公(就是范仲淹)曾言:不为良相,愿为良医”这样的话,有的书好几个人写序,每个人都把这话说一遍宋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任参知政事时,对国事提出十条建议,包括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重视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等。他还有感于当时社会上医生少、水平不高、医疗事故多的现实,认为这是国家对医学不够重视所致。因此,他在给朝廷的奏议中写道:“《周礼》有医师掌医之政令,岁终考其医事以制其禄,是先王以医事为大,著于典册。“指出这是周代重视医学的体现。范仲淹在《奏议中》,特别提到当汴京(今开封)的医学状况令人担忧的实际情况:“今京师生人百万,医者干数,率多道听,不经师授,其误伤人命者,日日有之“,恳切建议“选能讲说医书三五人为医师,于武成庙讲说《素问》、《难经》等文字,召京城****医生徒听学,并教脉候及修合药铒。其针灸亦别立科教授,经三年后方可选试,高等者人翰林院充学生祗应。“这种做法,相当于现今由国家在首都举办的高级医学讲****研究班,既设置医学基本理论、医疗、针灸、药学等科目的必修课程,还规定学****年限与选试办法,这对于提高****医者的医学知识和诊疗技能,以及选用高水平的医生,都很有裨益。他还认为,采取上述措施,“……不致枉人性命,所济甚广,为圣人美利之一也“。从宋庆历四年(1044)开始,国子监于翰林院选派任职尚药局“奉御”的名医孙用和、赵从古等人,到武成庙为学生讲授《素问》、《难经》及其他有关医著,使北宋的医学教育获得一次振兴,参加听讲学****者的医学素质也因此而大为提高。但是很令人惋惜的是,范仲淹对国事提出的十条革新建议,遭到保守派的反对与攻击,不久,范仲淹的参知政事职务被罢免,国家高级医学讲****研究班也随之夭折。山东青州有范公亭,亭子六角飞檐,顶开圆孔,与井泉上下相对。如今井口封有铁条,无法见井内泉水。查资料得知,南宋祝穆《方舆胜览》记载:“范公泉,在青州城西。范仲淹知青州,有惠政。溪侧忽漏醴泉,遂以范公泉名之。令医家汲此丸药,号青州白丸子。”这就是关于范公为青州百姓治疗流行眼疾的记载。范仲淹在青州不过短短两年,却为政清廉,爱民如子,深得当地民众的拥戴。范公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