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60-脾胃科--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doc

格式:doc   大小:47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60-脾胃科--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doc

上传人:书犹药也 2019/8/31 文件大小:4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60-脾胃科--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60-脾胃科--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慢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痞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上海)》及《幽门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2014,京都)》。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早饱,食欲下降,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病理及幽门螺杆菌检测。(1)内镜诊断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2)病理诊断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二):胃脘胀痛,或伴胀满不适,嗳气频作,胁肋胀痛,胸闷不舒,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舌苔薄白,脉弦。:胃脘灼痛或饥嘈不适,嘈杂反酸,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胃脘闷痛或痞满,食少纳呆,恶心欲呕,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胃脘隐痛或胀满,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食少,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纳呆食少,神疲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胃脘疼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面色暗滞,或有黑便。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二、治疗方法(一):疏肝理气(1)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味。柴胡、香附、枳壳、白芍、陈皮、川芎、佛手、百合、乌药、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2)针刺治疗①体针(包括皮内针)选穴:中脘、内关、合谷、太冲、期门等。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1日1次,7次一疗程;或用皮内针,每次埋针1~3天,每隔2~3小时按压一次,起针后间隔1日后可以复用。②耳针(包括皮内针)选穴:交感、神门、肝、胃等。操作:每次选3~4穴,轻刺激。或用撳针皮内埋针,或王不留籽贴耳穴,每次保留1~3天,每隔2~3小时按压一次,间隔1日后可以复用。(3)饮食疗法饮食宜清淡,进食易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