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马致远东光故里初考东光故里马致远.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马致远东光故里初考东光故里马致远.doc

上传人:jemsbln680 2014/2/1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马致远东光故里初考东光故里马致远.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马致远东光故里初考
马致远,号东篱,又日千里。元代散曲、杂剧作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马致远以在中国文学史上,特别是在元曲创作上的卓著成就,被誉为“元曲第一”,名垂青史。
元曲,从广义上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而马致远在这两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杂剧《汉宫秋》,在明朝臧晋叔编的元曲集中,列为首篇。现在还有《青衫泪》、《荐福碑》等七种流传下来。特别是他的散曲创作,独树一帜,风格“典雅清丽,如朝阳鸣凤”,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具有“振鬣长鸣,万马皆喑”的“曲状元”之称。据有关文学史料统计,马致远现存的散曲比关汉卿、白朴的总和还要多。刘大杰教授在他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称马致远是元代“领袖群英的散曲大家”。“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可谓情景交融,脍灸人口之作,在元末周德清所著的《中原音韵》中被誉为“秋思之祖”,并至今被人们传诵,还波编入了教科书。然而,关于马致远的生平和故里,各种典籍都十分简略,而且不确切。对于这样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笔者想就他的东光故里一说,做初步的探索与考证。 
(二) 
关于马致远是河北东光人,不但在《东光县志》、《河间府志》(东光旧属河间府管辖)和东光县马祠堂村的《马氏族谱》上均有记载,而且马祠堂村和周围大生、马肖三等村马氏后裔,也有许多关于马致远的传说。
据清同治癸酉年间马祠堂村修订的《马氏族谱》序略云:“马氏先世宋人失记无考,始祖讳德昭,元人。”这也就是说,该家谱以马德昭做为立谱始祖,因宋代的祖先未有记录而无法查考入谱。据《马氏族谱》载,德昭生有三子:其长子为马视远,后为致远。在这里,马致远显然是《马氏族谱》的第二代人。 。
族谱载:德昭子视远,字东篱,元举进士,仕真定儒学,升工部主事赠奉直大夫;视远孙径,明正统已末进士,任宜章县知事;曾孙孔惠,明成化八年进士,任兵部都纪事,升福建参议。在这部族谱中,马致远和其孙子马经。曾孙马孔惠都中过进士做过官,故当时的县志有赞其“世为弓高(东光在元宋以前称弓高县)望族,俱以家学捷南宫”之句。
马祠堂村原名老马庄, 因出现了马致远、马经、马孔惠祖孙两朝三代进士,虽然官做的都不大,但对一个普通的农村来说,这也算功名显赫,声名远播。所以,马氏家族于明朝成化年间修建了在当时规模比较宏大的马氏祠堂, 因此更名为马祠堂村。 明崇祯年间, 曾中进士并任户部给事中的马致远的宗族外孙庄宪祖,为祠堂大殿明柱上题写了楹联:“两朝名宦郎尹省,三世甲科祖父孙。 ” 大殿门楣上匾额为清道光年间任东光知县的肖德宣所题“千古词宗”四个大字。据后来修订的县志记载:马氏祠堂在民国初年尚“殿宇森然”,祠堂内“两厢对建,西厢为讲****之所,东厢做寝息之室,中堂神牌大书昭然”。祠堂内挂有马致远的画像,布质,,,画面上马致远端坐中央,仪态端庄,左侧有一侍童,右上角有雪斋所题赞誉之词:“登瀛州之甲地,住圣世之材。文章垂百代之式,政事寓六曹之魁。金堂藻镜,玉鼎盐梅。往在抢忠为国,事属先生风烈者哉。雪斋拜赞。”现此画像保存在县文保所。
(三)
在封建社会里,从事戏曲创作和演出的人员,地位卑下,被认为是社会的末流,对从艺人员及其成就,一般都是轻描淡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