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口蹄疫专项培训口蹄疫概述和特点口蹄疫病毒类型侵入途径理化性质一口蹄疫概述定义: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和可快速远距离传播的动物疫病。以口腔粘膜和鼻、蹄、乳头等皮肤形成水疱和烂斑为特征。口蹄疫是世界卫生组织法定报告的动物传染病之一,农业部将口蹄疫病毒列为一类动物病原微生物。口蹄疫为一类疫病。一口蹄疫概述口蹄疫特点:一、易感动物种类繁多。重要家畜如猪、牛、羊等都易感,牛最易感,发病率几乎达到100%;其次是猪;再次是绵羊山羊等。二、变异性极强。该病毒有7个血清型,型间不能产生交叉免疫,绵羊防治等于7钟不同的传染病。同型内不同毒株的抗原性也有不同,而新毒株又不断出现,每出现一种新病毒,疫情就出现一次新高潮。三、感染性和致病力特别强。如,牛只要吸入10个感染单位的病毒就可发病,而病畜的排毒量又特别大,一头病猪每天仅从呼吸道排出的病毒就高达108个感染单位。一头病猪一天呼出的病毒如果全被牛吸入,可使1000万头牛发病。四、多种传播方式和传染途径。不但可通过与病畜接触传播,还可通过含毒空气传播。气象条件合适时,病毒可向下风向传播几十千米甚至上百千米的距离。五、潜伏期短,发病急,动物感染病毒后最快十几小时就可以发病排毒,处于潜伏期的动物、发病动物及持续感染动物均可引起易感动物发病。六、动物机体对口蹄疫病毒的免疫应答程度较低。免疫注射动物,甚至发病后康复动物,再次受到同源病毒攻击时只能保持不再发病,其免疫系统不能完全阻断病毒感染。一口蹄疫概述口蹄疫病毒类型1、七个血清型:A、O、C、亚洲一型(Asial)、南非一型(SAT1)、南非二型(SAT2)、南非三型(SAT3)2、有多种亚型,其流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其中A、O两型流行区域广泛口蹄疫的危害1、全世界每年因此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百亿美元。口蹄疫爆发可使农场破产,发病地区和国家畜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打击。2、中国是世界上猪、牛、羊养殖大国,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中国肉类总产量853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奶类总产量3650万吨,居世界第三位;如果口蹄疫病毒在中国流行,除口蹄疫本身引起的动物高发病率和死亡、钟畜失去利用价值、患病期间肉和奶生产量降低、国家财政拨付大量资金补贴宰杀疫区动物、发病地区的畜牧业面临奔溃的危险外,还会引起其他间接损失,包括对肉品加工业、冷藏冷冻业、饲料业、皮革加工业等150种行业发展将受到影响。分类:口蹄疫病毒属微RNA病毒科,包括46个种,分属于26个属。血清型:A、O、C、SAT1、SAT2、SAT3、亚洲1。口蹄疫病毒形态结构和理化性质。1、电子显微镜观察,口蹄疫病毒颗粒呈圆形,表面光滑,直径为27-30nm。病毒粒子无囊膜,呈二十面体对称,由蛋白衣壳包裹基因组RNA组成核衣壳。采用X线晶体衍射技术对多个血清型病毒衣壳的精细结构进行了解析,衣壳由60个VP1、VP2、VP3和VP4分子组成,其中VP1~3位于病毒粒子表面,VP4位于内部,并有一个十四烷基基团共价键链接到其氨基端。表面结构蛋白VP1、VP2和VP3立体结构相似,是由8个链状β折叠桶组成,β折叠桶之间,由表面环结构所连接,表面环含有病毒重要的表位。完整病毒粒子蔗糖密度梯度中的相对沉降系数为146S,×106u,完整病毒颗粒146S或75S空衣壳在酸性、碱性或一定温度条件下降解为12S和5S粒子,降解后小分子无免疫原性。二口蹄疫病毒二口蹄疫病毒口蹄疫病毒无囊膜,由衣壳蛋白包囊核酸组成。、蛋白酶和蛋白凝固剂有一定抗性,但对pH比较敏感,pH大于9、小于6将迅速灭活病毒,屠宰动物尸体酸化可以杀灭肌肉中病毒,但淋巴结、骨髓等部位病毒不受影响。常用口蹄疫病毒灭活剂为2%醋酸或食醋,%柠檬酸,2%氢氧化钠,4%碳酸氢钠。值得注意的是口蹄疫病毒在含有有机质的环境中对碘制剂、季铵盐类、次氯酸和酚制剂有一定的抵抗力,实际工作中应根据病毒理化特性选择正确的消毒剂。二口蹄疫病毒口蹄疫病毒蛋白4种结构蛋白:包括VP4、VP2、VP3、VP18种非结构蛋白:Lpro蛋白、2A、2B、2C、3A、3B、3C、3D1、VP1与病毒吸附、侵入、保护性免疫应答和血清型特异性有关,是研究最多的结构蛋白2、酸不稳定性不是微RNA病毒的共同特性,肠道病毒属病毒是极度耐酸的,仅有口蹄疫病毒、心病毒和鼻病毒,病毒颗粒的衣壳对酸极不稳定,pH稍低于中性即被灭活。口蹄疫病毒对pH敏感的特性,是病毒感染细胞,进入酸化内涵体,衣壳解离释放RNA所必需,VP3蛋白的第142位组氨酸是病毒粒子解离成五聚体的关键氨基酸。随着耐酸性毒株的分离鉴定,发现C型病毒和O型VP1蛋白的N17D突变病毒耐酸能力増强,VP2的H145Y突变有助于提高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