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合肥市55中学张敏[设计理念]根据新课标理念,我在教学中运用“以读为本,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为主线,重视个体差异,倡导以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方式激励进步。注重合作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自我反思与思想升华的引导。因此,我把“重视情感熏陶,让课堂因朗读更精彩”作为本次上课的主题。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编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九课。这一单元所表现的主题都是热爱祖国。《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美文,是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而写的。用诗一般的语言,选取有东北特征的景物来描绘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然后追忆了自己在故乡的美好生活。可是这一切的一切都已被埋葬了,在文章结尾,发出了坚定的誓言,为解放故土而战斗,甚至牺牲。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语句。二、学情分析:1、初一学生能初步从读中品味语句。课堂上,他们也能够进行多人合作学习。他们具有朴素的情感,易受感染的心理,但由于年龄和时代的限制,根本没有故土沦丧,四处漂泊的经历和体验,所以学习本课需要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进入情境学习根据我对《新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结合本单元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这个总的教学要求,以及这篇课文的要求,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2、教学目的:⑴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景物描写的方法。⑵过程与方法: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⑶情感与态度:感受作者浓郁而炽痛的思乡爱国之情。从而学生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3、教学重难点:①重点: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语言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本课教学中重点。②难点:本课意象众多,密集的纷至沓来,不断冲击着读者,教师应引导学生体味,力求将他们还原为真切的感受和活生生的形象,并试着将这些表现手法运用到写作中,仿写是一条最佳途径。三、教学策略:教法:1诵读法2情境教学法3讨论研究法学法:1勾画批注法2探究实践法3朗读品味法教学时间: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活情感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师话外音:我的家乡景色旖旎,我的家乡物产富饶,我的爹娘已衰弱不堪,可我为什么在外流浪,有家不能回呢?你了解九一八吗?指名回答。教学过渡:今天我们认识这样一位在外流浪十年的游子----端木蕻良,面对令他魂牵梦绕,而又被日寇铁蹄践踏的东北大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板书课题)二、听读课文,说说感受。指名读课文第一段,听录音第二段,注意朗读的语气,语速,重音。说一说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师生讨论交流。三、合作探究,品味语言1、在作者眼里,这是一块怎样的土地?生找出具体描写土地的语句,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描绘了哪些事物,头脑里出现了哪些画面。请用“这是一块------的土地。因为这里有-———”句式回答。师生讨论交流:美丽,富饶,广袤,神奇,和谐等等。(板书)2、课堂小练笔在作者的笔下,故乡如此富有魅力,令人向往,为什么我们在写景物事物时却很难写好,没有感染力了呢?再读两段中描写故乡的句子。师生讨论归纳:首先,列举了东北景物,选择了有特征,有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