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腾飞兴耀.doc

格式:doc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腾飞兴耀.doc

上传人:zhangbing32159 2014/2/1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腾飞兴耀.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市政协改革开放三十年征文,编入《河东文史》第四辑。
腾飞,兴耀
——细数兴耀村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芮城县李淑荣
巍巍条山脚下,滔滔黄河岸边,美丽的家乡芮城在不断高涨的经济大潮下悄然崛起。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从我走进兴耀村的那一刻更是有了深切的体会。
07年8月,带着对农村的满腔热情,我报考了省里统招的大学生村官,并有幸被分配到了我县古魏镇兴耀村。古魏兴耀,源远流长。该村建于清康熙年间,原名耀子淹,后更名为兴耀,沿用至今,文化底蕴深厚。当我第一次走进这座村庄的时候,就被它优美的环境,整齐的巷道,齐全的设施所深深震撼,它使我对农村的印象彻底颠覆。如今,到村中已有两年,现在的我对这个村庄更是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两年的时间里,我通过走访老党员,与村民交流,从他们的一言一语中感受着改革开放带给兴耀的巨大变化。
渴望吃饱——怎样吃好
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无论哪朝哪代,温饱似乎是一个不变的主题。支书李建国告诉我:“在78年以前,我们村基本上靠天吃饭,十年九旱,亩产仅仅150斤左右,每个劳动日平均也就能挣到2—3角钱,有些少的组,人均才8分钱。”
“8分?”我有点不可置信地问道。
“你瞧,这丫头还不信呢!”支书笑着对旁人道。“跟你说呀,那个时候由于挣得少,我们一天就想着怎样能够填饱肚子就好。改革开放以后,80—83年的时候,风调雨顺,粮食获得了大丰收。记得那时候墙上还刷着‘奋战十年,小麦总产上80万斤’的标语呢!这是咱村的任务,结果你猜怎么着?84年的时候我们的公粮任务就到了84万斤,全村总产量接近170万斤,提前完成了任务。不仅如此,那时候我们村的西瓜、绿豆也是很有名气的!虽然能吃饱了,但也仅仅就是吃饱而已,哪有什么菜啊!谁家要是哪天放上个韭菜碟、油泼辣子,那就够让人羡慕的了。后来产业调整,我们村又开始种植苹果、芦笋,到现在,棉花、芦笋、苹果已经成了我们村的主导产业。这两年芦笋市价不错,07年村民们年人均收入已达到4132元。生活水平可是极大的提高了。现在这生活好了,平日里家里也都不缺肉,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时不时还能下个馆子呢,就想着怎样才能吃好,咱也要学学人家,不能亏待了自己。”
短短一段话,却让我感触颇深。农民的生活需求从改革开放前的渴望吃饱到现在想着怎样吃好,虽然只是短短几个字的变化,背后意义却很深刻。从“饱”到”好”,一字之变,却值千金,这一字让我觉得,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兴耀村民的生活已不再是过去简单的追求温饱型,而正朝着殷实富足的小康型大踏步迈进。
缺水短电——水电齐全
听村民说,78年以前,全村只有一台变压器,人畜吃水一口井,井深36丈,而且是双下锁。村民们天天排队拉水,遇到旱季,就经常吃不上水。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生产生活都无法继续。我想象不出在那样的时节里村民们是靠了怎样的毅力走出了困境。只是听说,84年下半年村里人齐心协力打下了人畜吃水2#井,86年在村里建起水塔一座,安装了自来水管道,但是由于村子过大,管道运输每方水价高达4—5元,吃水依然是个难题。
而现在,全村的用电用水都极为方便。全村现共有变压器18台,在全县率先完成了农网改造。每每夜间,走在村中,总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图画中,文体广场上的霓虹灯与休闲广场上的花灯相映生辉,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走进村民家中,看到的也是电视